在山东省济南市,沿历山路一直往南就是千佛山。农历九月初九前后,到千佛山逛庙会,是当地人赏秋的乐事之一。据说自元代开始,每逢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清代学者翁方纲诗赞千佛山说:“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历亭遥望处,寤寐依栏情。”
进山不久,远远望见半山腰隐约露出两个建筑群。千佛山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说,右边一组呈黄色的建筑即为已有1400余年历史的兴国禅寺,济南市佛教协会驻地亦在此处。整座寺院依崖而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禅堂、观音殿、韦驮殿等7座殿堂,分4个院落。待到晚秋时节,院内种植的银杏、红枫、翠柏、椿树,层林尽染,煞是好看。
史料记载,兴国禅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81年~601年),因寺内石壁镌刻多尊佛像而初名“千佛寺”,唐贞观年间更为今名,成为千佛山首刹。时代更迭,寺院历经多次扩建、修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的规模及格局,迤逦山腰,古朴庄严。
拾级而上,途经唐槐亭、齐烟九点坊,穿过“云径禅关”坊,迎面就是寺院山门。正中所挂牌匾上,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金色大字“兴国禅寺”苍劲有力,两侧石刻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人世间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会被寺院早晨的钟声和晚上的鼓声所惊醒,抛弃名利欲望。而在人海中苦苦追寻的人,也会被惊声佛号唤回来。”现任方丈弘庵法师解释说,这副劝世联中蕴涵的哲理,可谓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高僧释能阐
“能阐法师生前待人慈悯宽容,从不摆架子。无论是亲传弟子,还是慕名来访的客人,他都是谦恭有礼。”距离前辈恩师离世已有5年光景,当回忆起他的一言一行,弘庵法师仍难掩内心崇敬之情。
“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担任千佛山住持期间,能阐法师倾其所学,上据佛理、下合实际,亲自编写了许多宣扬佛法及伦理道德的小册子,深受信众喜爱。此外,他秉承“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救世精神,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募捐救灾,救济贫困,兴学建校,尽自己所能关心弱势群体。
“1998年长江洪灾,能阐法师发动信众捐款10万余元。他靠着自己的供养金,先后资助数十名学生完成学业;逢年过节,他总要派弟子购买生活用品送到贫困残疾人家中。”弘庵法师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能阐法师时常教导弟子:“勿忘世上苦人多。”
寺内杂物无论轻重脏净,只要力所能及,能阐法师总是亲力亲为。“佛门一粒米,大过须弥山,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分钱,把他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兴国禅寺最困难的时候,为了节约资金修庙,他每天只吃一顿饭,一件僧衣穿了十几年。每日洗漱,盆内的水不超过四指,早上洗脸洗手后,晚上再添一点热水洗脚,然后倒在草丛中浇树、浇花。
“他一生建寺十余座,经手资金数千万元,生活却克勤克俭,异常简朴惜福。”弘庵法师表示,恩师释能阐毕生弘法演教,往生后没留下一张字画、一件古玩,没有一分钱存款,把所有供养金都用在了造像布经和慈善事业上,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完美的道德品行,赢得了僧俗两界信众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山东佛教的拓荒者”。
传递爱与善
弘法和慈善等活动,使兴国禅寺成为学修并进的佛教修持道场。古代先贤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
为了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寺内多年来多次组织开展走访敬老院慈善活动,每逢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僧众都要走访探望孤寡老人,在带去衣物、食品、生活用品的同时,还会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同他们倾心交谈。
“在济南的贫困山区,有许多渴求知识的孩子。尽管校舍简陋、桌椅破旧、黑板残缺;哪怕是缺少文具,没有课外图书,可他们依然坚持学习,满怀理想。”弘庵法师告诉记者,去年7月,兴国禅寺发起向贫困山区捐赠图书活动,旨在以微薄之力,传递爱与希望,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让他们的心灵充满爱与阳光。
一年多来,在全寺僧团、义工、居士善信的共同努力下,上万余册图书进入了贫困地区小学的课堂。据悉,“慈心点亮小桔灯·兴国禅寺爱心图书传递活动”今年继续进行,寺院将再次自购图书,与社会爱心捐赠一起帮扶贫困山区小学。
“做好事善事,是人间佛教的一种体现。兴国禅寺的慈善活动主要面向社会众生,倾向于人文关怀。做这些事情,也是为了通过善举,启迪大众善的种子,因为人人都有一颗善心。”弘庵法师对记者说,佛教并不只是念经、打坐、烧香、拜佛,做慈善可以说是佛教的一部分,“佛法的教义就是从内心中去调和,生出慈悲之心。我们可以带动,让人们都有慈悲的理念,激起整个社会的慈善之心,希望人人都是大善人。”
如何做慈善?弘庵法师认为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形式,虽然外在的形式必不可少,但佛家更应回归内在的慈善。“兴国禅寺做慈善已有很多年。我们每年都会带领信众,实地走访帮助困难群众,了解贫困家庭、残疾家庭、留守儿童的生活疾苦,与当地村委建立联系,和政府单位一起,为他们送上精神与物质的帮助。”
记者获悉,兴国禅寺常年到福利院走访,看望自闭症儿童,为这些孩子捐赠教学医疗器材,同时将善的种子撒播到他们心里;与山东省残联携手为残疾人群体捐赠轮椅,每年约有100余辆。
弘庵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的慈善之路,弘法利生,广结善缘。“慈善公益事业是佛教以及所有宗教共有的元素,这不仅体现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佛教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他再次强调说,“我们要回归慈善的内在,做心的慈善,让慈善有一种主导性。”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