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百家争鸣 >

实践者与演示者——由一位西方科学者成为佛教徒所得到的启示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2-01-12

  好书读后总会引发人思考,给人以启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家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本书由父子俩的一系列对话组成,这些对话涉及到佛教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父亲名叫让-弗朗索瓦,是一位职业哲学家。儿子名叫马蒂厄·里卡尔,是位理学博士,曾作为一个科学研究人员,从事过多年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然而正在此时,马蒂厄却将兴趣转向了一种“起源东方的哲学”——佛教,到了被世人视为神秘而神圣的西藏。在那里,生活着一批被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后一批伟大哲人,精神生活的榜样”。马蒂厄与他们接触、对话,观察他们、了解他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深沉、力量、宁静”——这些现代人最缺乏,但又是人生最不可缺的质素,意识到那里存在“一种适宜启发我的生命并赋予它的意义的真实”。于是,他追随其中一位名叫“康玉尔仁波钦”修行学道,皈依佛教,并成为一位坚定的信仰者。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足以导引我们对佛教作一番深入的认识。


  作为一个出生于西方知识分子家庭的马蒂厄,毫无疑问,从小就受到了现代科学文明的熏陶,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他“接受了欧洲的、也就是西方的最高水平的科学教育”。而一位出生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有志青年,选择一条以自然科学研究为自己的理想道路,本是顺理面章之事。但当马蒂厄一旦认识他所从事的那些研究,只不过是做“一种在细微事物的无穷弥散”,“不能够解决生存的问题”,“不足以给予我的生命以一种意义”,不值得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贡献给它”,就毅然将注意力投入到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宗教研究中去了。他曾接触过基督教、印度教、苏菲教等,虽然那些关于东方的西方精神传统的书籍,给马蒂厄带来了“深刻的满足的心灵的开放”,但还是没有给他“任何内改造”,即没有将他的生命引向更高的境界。


  要说明的是,青年马蒂厄对佛教的接触交不多,因为在那时他很少能读到“真实可信的佛教译本”,当时的一些佛教论著和译本大都是一种鼓吹对世界所谓的“虚无主义哲学”。真正令马蒂厄“震动”,并给他以一种生命意义的,乃是本文开头所介绍的他在西藏遇到的那些精神大师后开始的。为什么这些精神大蝻能打动马蒂厄,促使他的人生得到改变呢?这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地方。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聪明,有知识,还有先进的科技文明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给他的生活带来种种的方便和享受,似乎什么也不缺。但对人生而言,这些并不是生命的本质,并不能提升生命的内在价值,人生也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就变得充实而有意义。现代教育和现代科技有它成功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由于其过于机械、规范,且又十分地物化和功利性,示能对生命予以足够的尊重,而落于呆板,缺乏灵性,不能启悟乃至增长生命的智慧,更不用说满足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了。如此等等,马蒂厄所面临的也同样是这类问题。正由于此,所以马蒂厄会认为在西方,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显然几乎再找不到”真正的智者、圣人了。


  其实,应该说,我们这个时代不乏在各个领域里很有成就,甚至可以说是十分优秀的人才。但是,正像马蒂厄所指出的那样,虽然“这些人在特殊的领域里显露出的才华”,以至于以社会的精英自居,自以为是,而社会一般也确是会给他们以足够的尊重与地位。但不管怎样,这种能力和荣誉,“并没有导致最简单的人的完善,如利他主义、仁慈、忠诚”。甚至在不少思想者、哲学家的身上,还表现出一种理论与人格的完全分裂。然而,就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另一片土地上,马蒂厄终于找到了符合他“理想的圣者、完人、哲人”,他们是“和尚、尼姑、洞穴中隐修士、在寺院里教学的学者”,一些理想的实践者与体现(演示)者。马蒂厄正是通过他们来了解佛教,并把佛教思想作为他精神生活的内容和价值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马蒂厄对于佛教的接受、认识与把握,不是由书本文字的中介,而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与那些精神导师的亲近所获得的真切感受,通过生命的投入、实践所得到的体验、领悟,作为进趋的路向的。即他对佛教的信奉,“不是由一种对佛教经典本身的知识的、教义的、哲学的了解的深入引发的,而是,主要地并且最初是由一种人生的交往引发的”。这个过程具有十分传统的、古典的意义。具体而言,在这些修行者的身上,体现 着一种道。他们的举止、语言乃至教育方法等,无不给人“一咱活的、非常能给人以启发的”感受。正是这些“智慧的活的榜样”,使马蒂厄看到了生命的本质、人生的方向之所在,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他们自身即是他们传授的事物的图像……他们看起来那么引人注目”,“如果有可能在人类方面达到完善,那一定就是如此。”先哲言,人能弘道,不就晕样吗!按照他父亲让-弗朗索瓦的观点,这种“通过自己存在的方式本身,自己成为所传授的事物反映”,乃是西方传统哲学的特点,只是近代以来完全丧失了。而对佛教而言,却是具有鲜明的古典特色。(比传统哲学好不了多少,现代佛教也将这个传统快丢失尽了!)所谓古典意义,就像佛陀当初之于他的弟子们的榜样、依止,而在那些西藏大师身上,也同样体现 了一个宗教师,一个哲人都就有的、特殊的人格魅力——一咱实践者与演示者的统一。


  同样,当马蒂厄皈依佛教后,始终遵循着他师傅的教诲:“精神实践乃是佛教和内心改造的中心。”长期跟随他的师傅(康尔仁波钦去世后,赫延采仁波钦成为他的第二个师傅)参道修行,通过十几年实践功夫的积累,他终于获得了“任何东西任何人都不能将它夺走的一种内心的坚信”。从而使生命得到了贞定——即得到一种本质的确定。总之,这一切都充分豁显了佛教的性质及其特点。


  像马蒂厄这样一位科学研究者,最终成为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出家僧侣,这在西方(现代)社会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并非是现代社会的异数,此乃是人生的一种理性抉择的体现。马蒂厄的故事向我们提示了现代人最缺乏、最需佛教应该如何摄受利益众生;同时现代社会究竟又应该如何文化部、估价宗教——佛教的作用和价值,如此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冷静思考,做一番不偏不倚的深入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