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百家争鸣 >

今日佛教面临的挑战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2-01-12

  今日西方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莫过于科学与技术了,但它绝不是与宗教对立而不相容的。宗教必须能够证明自己可以影响和补充科学的某个方面。科学与技术关心的是世界的物质方面,它们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依据佛教的教诲,世间的真理分为两个层面:相对的真实和最高的真实(世俗谛和胜义谛)。前者适用于物质界,其中的事物运动的真相可以观察得到。在理解这个物质界的规律方面,西方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它的贡献也只能限定在这一范围内。即令是西方的科学家们也已经意识到,在物质层面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而依拘我们的看法,在更高的层面上我们只有转向宗教。


  佛陀本人从来就没有说过人应该摈弃物质的东西,我们应该抛弃的是那种占有和贪婪的欲望。所幸的是,物质的东西并不能够主动缠住人们的心灵!有人存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佛教实际上是赞扬贫困的!他们正好误读了知足寡欲不贪的重要信息。可以肯定地说,贫困并不是被佛教赞颂、倡导的事物。对佛教说来,重要的问题在于财富是如何得来,人如何使用财富。一个正行和正命的佛教徒如果发了财,对他的考验正好是:他将把财产用在增进社会的福祉之上,是增进僧伽的教化事业呢,还是要穷奢极欲、作威作福。佛教号召不要贪恋财富,它想鼓励的是主动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


  任何民族、任何宗教或者社会团体,在今日现实社会中都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事,都要面对人间的苦难。但问题总是相反相成的,不自由境地的出路其实还在人们自身,不合理也好,苦难也好,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人们自己加剧的。承认人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人类自己,只会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那些发达的工业国家,应该承认自己对于世界的贫富不均的现实负有责任。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政府无视它的公民的权利,即无视他们平等自由地参与那些与他们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事务的决策的权利,则在世界人民的眼中,它自然不会有合法性。即令是“民主社会”中,有的少数民族也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样他们便需要呼吁正义世界的同情和干预。事实上,由于全球性的相互依赖生存的关系,我们现在更能体会佛教所说的无所不在的共缘生存的关系。


  在佛教当中,一个人的业是他以往的行为留下来的包袱,也是他现在努力改变其业力状况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原则自然适用于更大的范围。无论我们所面临的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如何棘手,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种子就已经包含在前进的过程当中了。除非我们致力于和平和正义的努力直接联系到所谓共业的社会现实,除非我们有对现实的深刻关切,否则我们的一切解决方案都只会是一厢情愿的,是空想或梦想。


  我们今日的佛教还应当回应一切现代的价值观。例如,我们知道,和平和自由从来是相互关联的。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自然也没有真正的自由。什么是自由?首先这是一种个人权利,它保证公民享有基本的安全,其生存不受贫困、疾病、灾荒和饥饿等威胁;其次,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意味着整个社会必须保持容忍和仁爱,放弃压迫和剥削。第三,在最后意义上,这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自由,即一种不受精神摧残,不受贪嗔痴和幻妄恼害的自由。这是一种不受匮乏和压迫的自由。离开这点,人民就不可能指望享受完满而充分的个人自由。与此同时,也只有那些充分享有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人才能更有效为社会作贡献。


  佛教的教诲并不只是关心个人的命运,它有着更广大的活动领域和关心对象。佛教是涉及一切有情众生,涉及一切有心性的存在物的宗教。相应地,我们看到,在巴利文经典当中对于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已经有了充分重视。今天有许多人都在赞叹佛教已经传到了西方,宣称21世纪是东方人民的世纪,21世纪是东方宗教行时的世纪。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西方宗教有它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深远历史。它同样可以服务于现实的社会。一切宗教在根本关怀上是趋同的。宗教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它的基本原则不变,但它具体制度却可以与时俱进。作为东方佛教的信奉者,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自身文化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不可妄自尊大,不可扮演救世军的角色。尽管佛教在西方世界可以赢得它的信仰者,但欧美的佛教徒还是会从他们置身其中的文化来理解佛教。我们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颖悟联系到社会现实,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而真正贡献于人类大同社会的进步。


  至于我们自己,在东方的现实当中。我们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世法无常,现实社会的变化的确惊人。许多变化,就在几年以前,还是我们不能设想的。例如,柬埔寨的佛教在经历了惊人的浩劫之后已经复苏。我们要学会应付现代社会中的情境。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教育人们要面对和克服他们自身存在的弱点——无可逃遁的生老病死的痛苦现实。这个任务今天仍然存在着吧?通过建立一个有活力的社会,通过教育人民,使其念念不忘四谛道理,正视人生的现实,并且依赖自身内存的精神力量、道德勇气和入世情怀,来建设我们的社会共同体。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应该携起手来,为了社会良心的重建和社会合理结构的重建工作,为了明天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而努力。在今天我们应该更清楚了,佛教的修行道场并不局限在寺院里面。大乘佛教徒应该以社会服务为修行实践的重要功课。在这个新的世纪当中,中国佛教的发展前景在于能否建设一支能够审时度势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堪当人间佛教建设大任的僧伽队伍。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