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宗教不仅有体现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情感体验的教义和戒律、仪轨,而且包括宗教实体,如教团、道场、教育、文化、医疗、慈善机构等客观存在物,来体现这些教义。因此,不仅宗教与研究宗教的专门学问——宗教学密切相连,而且,古往今来,不论什么宗教,其教义、仪轨和实体都与科学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如巫术、占星术、炼丹术、寺观建筑、造像、刻经等,与医药学、天文学、生物学、生态学、化学、建筑学、印刷术、出版、艺术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佛教、佛学尤其如此。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肯定佛教徒有较高的辨证思维,这已为人们所熟知;孙中山先生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这是很有见地的。这些不仅说明了佛学与哲学、科学有密切关系,而且指明了佛学对科学的重要作用。
一些佛教学者已经指出:佛教中的“一念三千”、“一大千世界中含三千大千世界”、“一微尘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虚空无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思想,可与现代科学宇宙无限论、物质无限不可分、质量、能量互变相转化和守恒定律联系起来,相互融通起来,这固然有道理,毋用赘述。更重要的是,佛学与科学各有其作用与功能,不可互相替代,佛学还有弥补科学之偏颇的功能。在现代文明社会,不仅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新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高度的民主、法制以及人文素质与其相适应。否则,在太空时代、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如果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数字关系之外,别无其他,没有人文关怀,那么,这样的时代,决不是人类的幸福,而是人类的悲哀。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依靠现代高科技是重要的,但光靠科学,是很不够的,宗教,尤其是佛教、佛学是可以有其独特作用的。佛教与医学之关系,亦应如此。
第一、以“尊重生命”的医学理念,弥补一般医学只讲医术,忽视人文关怀之不足。
佛教虽然视一切无常,五蕴皆空,把身体看作一个“臭皮囊”,并不主张肉体不朽,但也不是对生命毫不顾惜,而是认为生命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一期生命就结束了,一切都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因此,人生应当“惜福”,爱惜生命,尊重生命;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命,而且尊重动物、植物的生命。佛教主张众生平等,现在我们看到绿草坪上的牌子上写着“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不仅是文学的语言,而且是受佛教的影响,蕴含着高尚的宗教情怀。儒家固然有“仁及万物”的思想,而佛教普度众生,六道轮回(其实是希望人们不堕轮回),爱护、报恩“七世父母”的思想,更重视爱惜、尊重生命。在生物科学上,物种起源学说中有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这是正确的,但如果把它绝对化,也会有片面性,难免带来祸患无穷的弊病。佛教认为,世界是由人、动物、植物和许多无生物组成的。地球是人、动物、植物共同的家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有佛性。人不能只是征服世界,战天斗地,而是众生共生、共存、共荣,相依为命,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
一些高僧大德认为:高山流水有知音,水鸟花木都能说法。地震山崩、洪水泛滥、大河断流,固然有种种社会、自然的原因,但也说明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看到1998年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严重灾害时,对参与救灾的慈济队员说:“大地也要呼吸。现在到处是水泥地,封得严严实实的,怎么不闹地震?”她指示修抗震房,一定要留出空隙,让小草生长,让大地呼吸。佛教还主张要让山青水秀,长流不断,花香鸟语,华枝满天,重视心灵环保与社会、自然环保相结合。我今年六月到台湾进行佛教文化交流时,到慈济医院参观来深切地感受到,她们把“尊重生命”的理念在医疗中发挥得相当好,几乎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我们到慈济医院的教室参观。她们十分注意在医学教育中增加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如教室的凳子又重又沉,一定要学生用双手提着,靠着自己的身体,慢慢提起,轻轻放下,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上课前,老师先弹钢琴,让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学生必须会画画、游泳、长跑,以锻炼他们有强健的体质。学院还专门为学生配备“懿德妈妈”(业余、无偿),每10人中有3个,轮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道德品质教育。我们还去参观了慈济医学院很有特色的人体解剖室。她们选择二楼窗明几净的大教室作为解剖室,与一般医院、医学院以地下室作为解剖室,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大相径庭。她们把用作解剖的尸体称作“大体老师”,十分尊重;“大体老师”不是如同一般医学院一样,用钩子把遗体挂起,而是专门设计了可以自动调整高低的“大体老师”升降机,便于操作(浸泡福尔马林液等),让遗体静静地平躺着;在解剖前,她们请自愿捐献遗体的家属来,与师生一起座谈,赞颂死者的功德,说“大体老师”生前如何如何,不会害人,使师生解除畏惧心理;解剖遗体后,还组织念经,把伤口认真缝好,然后火化、安葬;每一个遗体火化后,都有放骨灰盒的灵位,让亲属随时来凭吊。每一位学生上完解剖课后,还要写一篇心得,感谢“大体老师”的教育。由于她们高度尊重生命,社会上捐献的遗体很多,一般4位学生就能有一位“大体老师”,而一般医学院校10几个学生才有一具遗体。如果其他医学院要求转让遗体,一定要求符合“尊重生命”的有关条件,尊重家属的意愿。对于肢体残缺或死刑犯的遗体,只作为一般解剖、标本用,不能作为“大体老师”。慈济医学院有一位医师身患绝症,临危之际,为了保持肢体的完整,死后捐给本院,他谢绝了继续手术治疗,最后安然去逝,如愿以偿地把自己完整的遗体最后一次献给这个世界。这样尊重生命,不仅不与医学科学相矛盾,而且使医学科学得到人文关怀的密切配合,在如何改进遗体的处理、发挥作用及遗体的后续处理上,更臻于尽善尽美。
第二、以生理、心理、社会各层面并重的“全人”医疗理念,弥补一般医疗“头痛医头”之不足。
传统西医有检测、用药准确、针对性强等优点,但往往有“头痛医头”之弊;中医在整体医疗、独特的经络理论、医术上有其长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补西医之不足,这已为人们所认同。但它们过去对于生理、心理、社会各层面结合治疗都注意不够,现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慈济人医会认为,疾病发生的原因,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还有社会原因,治疗病人不仅要从生理上进行药物、手术治疗,还要重视心理保健、信仰治疗和社会大环境的治疗。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在某种情况下,的确不能否定信仰治疗、心理治疗的特殊辅助作用。这是不无道理的。
再说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对于从根本上治病,也十分重要。许多疾病,如果不从整个社会的影响着眼,在局部上是不能根治的。不仅爱滋病、性病、酒精中毒、尼古丁中毒、农药中毒、疯牛病、车祸等是如此,其他一些暴力致伤、残等,也无不和社会的治安、卫生、生活习惯、文明程度等息息相关。正是从这种分析出发,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侨居印尼的许多华侨被绑架、勒索钱财,甚至整幢大楼被烧毁,家毁人亡,慈济功德会从治理社会大环境着眼,立即组织台湾慈济人和当地的佛教徒到印尼去义诊(免费治疗)。慈济功德会组织到印尼义诊,发动当地华侨、华商积极参与,慈济出人、带先进的医疗器械,当地华人、华商出钱买药,出义工协助组织义诊。1997~1999年,已举行了14次义诊,每三个月一次,每次治疗5000人左右。即使有时骚乱还在发生,他们仍然无怨无悔,继续用爱心化解矛盾,回报社会。证严法师说:“希望天下无灾难,不能光靠祈祷,而是需要影响人心——用爱铺路,用爱搭桥。”在义诊中,他们还了解到,并不是所有印尼人都对华商骚扰,对于平时肯回报社会的华侨商人,他们不仅不骚扰,而且还到村里组织几十人,自动护厂、护店,阻止不明真相的人前来打砸抢。慈济功德会治病救人,既治病,更治心,同时治理不良社会环境。这在短期内不见得都有多少效果,但公道自在人心,长久是要发生作用的。
第三、以“临终关怀,弱势族群关怀”,弥补一些医疗单位技术、金钱至上,歧视弱者之不足。
慈济人医会认为,治病救人,专业技能必须不断充实,人文素养及社会关怀更不可忽视。她们十分重视“临终关怀,弱势族群关怀”。慈济医院设有一个特别的、别的医院所没有的病房——心莲病房,专门收治晚期绝症病人。这个病房布置得特别漂亮,病室宽敞明亮,一盆盆鲜花争妍斗艳,视听室放送着轻盈、优雅、动听的佛乐,有一部隐蔽的电话,专供病人悄悄诉衷肠;病房有为病人家属中午休息准备的男女两间客房;有病人的绘画、诗文、手工制作的作品展示室;还有临终助念等。这样的细心呵护,让病人圆满、安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里程。这种临终关怀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不多见的。
对于身患绝症、疑难病症而又无钱医治的“弱势族群”人来说,组织骨髓捐献,真是莫大的功德。这也是许多医院想做而没有办法做到的。而慈济功德会以她们的无限悲心宏愿,设立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捐献骨髓库。至2000年4月止,慈济骨髓库已招募到19万名志愿捐髓者,已促成182例捐赠,其中81例捐赠大陆、香港及美、新、澳、日、加、德、意、丹麦、瑞典、韩国。他们把大爱无疆界、无种族,直接、重点、及时地送给最需要的人和地方。就在我们6月15日从台湾回来的那天,我从《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了一则消息:题为“小心驰有了新骨髓,台湾阿姨昨离开北京”,文中说:本报实习记者杨涛追踪报道本报昨天(6月14日)报道的白血病患者王心驰的骨髓移植手术,昨天凌晨顺利结束了,来自台湾阿姨的骨髓注入了王心驰的身体。昨天手术开始前,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骨髓捐献中心的“志工”温素蕊、林松珍两位女士特地去医院看望了王心驰。大约22:40左右,手术开始,经过两个小时,到0:30左右顺利完成。昨天下午,两位女士匆匆登上了返台的飞机。王心驰的家人满怀感激之情,把女儿的照片送给了她们。
这种把自己的骨髓无偿地捐给最需要的人,不仅充分体现了佛教医学重视“临终关怀,弱势族群关怀”的崭新医疗理念,而且体现了慈济人大爱无限的博大胸怀。
值得高兴的是,报载,虽然,北京现在尚无骨髓库,上海红十字会已经在1997年建立了大陆最大的中华骨髓库,有1万多个样本,可供世界华裔选配。
但愿佛法理念能被更切实地运用在人间佛教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更生动。贴切的人文关怀等大乘精神。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