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百家争鸣 >

抉择与承担——佛教的社会功能初探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2-01-12

  随着悠扬的钟声,人类历史迈入了新的千年,中国佛教也进入了第三个千年。虽然去圣日遥,人心不古,中国佛教却依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无情世界的感情,迷茫时代的信仰,炎热中的清凉,黑暗里的晖光。


  面对新的世纪,人们既有美好的憧憬,又满怀担心与焦虑。虽然历史未必会直线进步,但在近期,和平与发展两大趋势依然会是时代的主流,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无法扭转,而在这两个方面,佛教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平是人类最美好的希望和最热烈的追求,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好和平的,经历了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人们认识到战争给所有的交战国带来的都是沉重的负担和深重的灾难,没有一个国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胜国,因而致力于和平事业,和平的呐喊代替了战争的喧嚣,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二战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还是以和平为主,两极世界的消解,多极格局的形成,更使战争的危险日益减少。


  佛教一向被视为和平宗教,在佛教教义中找不到鼓吹战争和暴力的条目,在佛教经典中看不到宣扬掠夺和侵略的语句,在佛教传播史上没有以武力传教的记载,在佛教内部也没有因为教派纷争而开战的记录。宣扬武力,以力为理,以力为利,这是人类蒙昧时期的法则,是动物界流行的弱肉强食的习俗,与真正的人性相违背,和人类文明相矛盾。战乱的原因很多,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中的贪欲和野蛮,在于人本身的弱点或者说是动物时代的遗俗。佛教主张克服人本身的弱点,戒除人的贪欲,只要人人不贪,但守本分,不贪图非分之物,就不会有纷争。


  现实社会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弱点,想让世人都没有欲望和缺陷是不现实的,因而各类纷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如何解决纠纷方面,佛教仍然能给世人切实的教诲。佛教认为,以暴易暴、以暴止暴是错误的,报复只能使仇恨加深,只能给双方都带来更大的伤害,报复只会带来更多的报复,施害者最终深受其害。忍辱和谦让是文明和道德的体现,不是软弱无能,不是畏惧退缩,能忍才是真正的强者。学佛者心中无欲,不过分计较世俗的利害,无我慢我执,不因所谓的面子而起意气之争。因而学佛者越多,世间的纷争就越少,和平和安定就越多。


  当今世界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却接连不断,许多地区的武装冲突与民族和宗教纠纷有关。有些宗教徒以为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唯一正确的,其他宗教要么是邪恶的,要么是低级的,因而将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视为“异教徒”,而对于“异教徒”一向不愿公平对待,甚至加害于他们,置之死地而后快。双方都视对方为“异教徒”,冲突乃至流血事件也就不可避免了。有些民族之间由于土地和水源的矛盾而产生了积久的仇恨,多次相互残杀,已经分不清谁是谁非了,而每一方都只考虑对方的不是,都想加倍报复或彻底摧毁另一方。佛教也是在与婆罗门教等外道的对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佛教一向主张以和平的方式传播教义,以道德人格争取信徒,对外道进行感化,以忍让消除纷争。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也面临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冲突的问题,中国佛教同样采取以退为进、以谦让求和解的方式,结果不断在中国生根发芽,获得了生存权,还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虽然期间佛教也遭遇了四次法难,但佛教并未进行报复,而是继续坚持和平宽容的精神,使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佛教对待其他宗教和文化的宽容精神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也使佛教自身获得了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所谓得道多助,对人宽容,人对己也宽容。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我执,少一点仇恨,这个世界就多一分和平的希望。


  世间的纷争不一定表现为极端的暴力冲突,虽然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人们的心理冲突加剧的威胁可能比一场局部战争还厉害。现代科技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享受和利益的同时也在损害着人的身心健康,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人心中的焦虑不断加剧,心理失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佛教不仅强调戒除人的贪欲,更重视安定人的心灵。中国禅宗的安心法门不仅影响全国,还逐步走向世界,成为人类维护心理平衡、调节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


  佛教还是对抗迷信和邪教、弘扬理性和正信、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面对纷繁变幻的多彩世界,一些传统宗教由于固守教条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们的信仰需要,因而一批新兴宗教应运而生,其中虽然也有有价值的创建,但也有不少属于现代邪教。一些迷信现象也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名义沉渣复起,与各类邪教纠集在一起,危害人们的心灵,破坏社会的安定。佛教是在扬弃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扬理性、反对迷信是佛教一贯的传统。佛教主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与神灵没有关系。这些都是对抗邪教与迷信的法宝。因而在邪教与迷信泛滥的时期,大力弘扬佛法,对于净化人心、维护社会安定会起到有力的作用。


  佛教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世界和平所起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但佛教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就不大为人所知了,有些人甚至认为,佛教主张出世间,是对现实人生的否定和对社会责任的逃避,佛教主张出家,离散人伦,不事生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破坏作用。这些看法貌似有理,实则大谬。


  首先,和平与发展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没有一个安定的局面,发展根本是不可能的。佛教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人类和平,这本身便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其次,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条件,佛教有助于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保持人的心理平衡,还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这些都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精神环境,使人以平和的心态、高昂的意志从事各项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佛教不仅为社会发展创造条件,还直接参与了经济文化建设。佛教对于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围绕佛教本身还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这些方面都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在新的世纪,只要能够解放思想,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佛教对于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所起的作用肯定能够日益彰显,使佛教弘法利生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佛教还是一个具备高度发达的理论体系的宗教,中国佛教更将这一特征发扬光大,使其理论价值更加凸显。佛教理论具有超前性,这是建立在其深刻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佛教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与现代的“全息论”恰好一致,而佛教的“因陀罗网”的模式又恰恰成为现代互联网的先导。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佛教的理论价值会日益显现,佛教对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作用也会更加明显。


  此外,佛教对于生态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美术、武术健身等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也会在新的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佛教在二十一世纪会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佛教自身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这些靠维持现状是不可能实现的,佛教必须通过改革自身才能获得发展,只有自己建设好了,才能影响社会。中国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佛教在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之中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封建传统的影响,从而淡化乃至遗忘了佛陀以来的民主传统和平等思想,过于强调随顺世俗而忽略了自身的本质和独立风格,不敢正视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矛盾,缺少对世俗的教化和批判。中国佛教还在与中国本土宗教及民间信仰的沟通过程中受到了迷信的沾染,有些地方不能与之彻底划清界限,容易受到迷信和邪教的利用。


佛教是出世间的宗教,但也不能脱离世俗社会而独立发展,必须随顺世俗社会的变化,满足新时期人们的信仰等现实需要,以适应现实社会的新形式传教,从而达到应病与药、方便化众的目的。如果固守教条,刻舟求剑,不肯适应新形势,非但不能达到弘法利生的目的,还会使佛教自身的根基和影响力受到削弱,危及佛教的生存,也会使邪教与迷信乘虚而入,扰乱人心,危害社会。因而越是保守,就越守不住,越是下决心改革,就越能获得发展。


倡导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推进佛教改革,也须注意不能损害和改变佛教本身的特质,要通过世俗化的手段达到化世俗的目的,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曲己阿世。不能通过降低标准来争取信众,更不能饮鸩止渴,以败坏佛教的形象为代价获一时之利。


  中国佛教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研究,重信仰、轻学术就可能导致迷失方向。佛教学术研究教内教外都应当重视,特别是注意促进教内教外的学术交流,重视教外学者的成果。佛教本身强调信、解、行、证,注重信仰与理性的合一,佛法是经得起理性的推敲的,因为佛法本身就是真理,不会害怕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检验。在教内教外都建立一个高素质、有规模的研究队伍,对于培养僧伽人才、传播佛教教义、扩大佛教影响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会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宗教,为人类和平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