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百家争鸣 >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有进无退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2-01-12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精神文化现象,据考古发现和近代人类学者对一些地区原始部落宗教的研究,一致认为人类思想的起源是宗教,但是那只是一些低级或非常原始的宗教活动,拥有一些精灵崇拜和灵魂不死的初级观念而已。以后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国家的建立和阶级的产生,宗教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部落宗教、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国家宗教和地区宗教等等,最后出现了世界性宗教,佛教就是世界宗教之一。


  佛教为什么能够存世这么长的时间?这个问题既好回答,也不好回答。按学者研究的结果而言,佛教之所以能够流传不绝,与它的教义思想、组织形态、宗教仪礼、传教方式等等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才能在2500年间影响了亚洲大部分国家和不少民族,所以学者可以就这个问题写出好多学术专著出来,但是也未必能全面讲清楚,因为佛教包罗的内容太广泛了!


  我之所以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讲,因为我觉得它与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佛教是在二十世纪一直流传下来的,毫无疑问它必然沿续地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是它自我存在的前提,根本不用讨论。其次佛教之所以能够存世的理由,是因为它的精神和文化一直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头脑,得到了历代朝野人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早已成为一种深厚文化积淀,有浓浓的民族色彩,深深地扎根在各国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由此铸成了一种不朽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它才拥有了生命力,才不断地得到传承与尊奉。未来的21世纪的佛教,也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才会继续前进与发展。


  当我们已经明白无误地肯定了二十一世纪佛教会继续存在,就应该再问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呢?对此我们可以作一些初浅地讨论,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大家的议论。这里还要申明,佛教的范围很广,流传到很多国家,我们不可能做全景性的描述,只能针对中国佛教做些许的讨论。


  按照佛教的时空观,整个世界可以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正在运动,唯有未来才对我们有更大的吸引力。按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同样也存在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到鸦片战争,是中国佛教的古代时期;鸦片战争到现在是近现代时期,已经来到的二十一世纪则是未来时期。以上是按现在历史学界通行的历史分期来套用中国佛教史,其实我认为按中国佛教自身发展的历史运动规律,中国佛教史的划分应是两汉到明代是中国古代时期,明代到清代是近代时期,民国以后到现在是现代时期,以后就是未来时期。我之所以这样来划分,其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到了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中国佛教有了一些大的变化,不过在骨子里,现在中国佛教仍然沿续的是明清佛教的基本模式。可以说,中国佛教还没有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当前对二十一世纪的未来发展,不少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最近媒体妙的最热的话题。有的人认为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因为西方文化在20世纪已经有走到头的迹象,所以下一个世纪就应该是东方的世纪。反对者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未来的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是一个各种文化形态并茂,各种文化相互摄取的时代,所以不存在谁压倒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确切的结论,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我还是比较倾向后一种意见,因为现在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地球对我们而言,真的变得越来越小了,大家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说法已经被事实证实,在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很难想像不同的人种还会为了各自的一己利益而争得死去活来的,唯有和平相处,唯有互相接纳,人类才能生存下来,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绚丽多彩。


  二十一世纪佛教及其文化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定位如何,肯定与未来的大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联。从世界大文化的背景来看,种族与种族之间,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停止,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的现象,还没有出现形成大规模的对抗,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融和与创新,当然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肯定不会消失,但也会发生一些大的变化,例如在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先进思想下,民族文化会变得更加完善与充实。从中国现在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形势来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将会出现在坚持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批判地吸取外来的西方思想文化,所以未来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大环境就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兼摄西方先进文化因素等形成的一种特色的中国思想文化。佛教在这种背景下,所表现的也将是与此相适应的一种以坚持佛教本位文化为前提,有选择地吸纳对佛教有增益的其他各种思想文化的形态,例如,中国佛教将会坚持原有的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往三大优良传统,充分发掘佛教主张的惩恶扬善的道德观,继续提倡爱国爱教、行菩萨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发扬人间佛教思想,积极进取,更加面向社会。同时也会适度地利用外缘来补充自己的不足,例如借鉴其他宗教的参与社会的组织模式,采用先进的学术研究的方法,使用更加合理的内部管理形式,使之能更加适合未来的中国社会现实,适合未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在未来的社会文化中正确地给自己找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其实这个道理早就经古德说透彻了,佛教界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之所以再一次强调,就是因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加完善与合理一些。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进一步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成为现实,中国未来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将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是挡不住的潮流,不可逆转。如今我们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的形势下,佛教应怎样来呼应社会的变革?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回答的尖锐问题,并且急迫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答案只有一个,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有进无退。面对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佛教没有退路,也不能等靠,只能自己主动地去适应社会,主动地为自己找一条合适的道路,事实上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佛教对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作出了自己的突出贡献。传统的佛教寺院和佛教名胜,在很大的程度上支撑起中国旅游经济的一片天地,一个寺庙养活一方人士的现象在中国地方经济发展中已经不足为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的经验,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佛教的目的是教化人心,劝人向善,予人解脱,说到底它又是一个思想文化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发展的大方向,我已在前面谈了,而具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去建构新的理论,怎样去吸收先进的思想,怎样去深入挖掘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等等,还需要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中国的佛教更有望!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