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百家争鸣 >

略谈香港的佛教教育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2-01-12

  一说起佛教教育,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佛学院、联想到出家人的教育。但是,是否只有出家僧众才可接受佛教教育?又是否只有寺院里才能够学习佛法呢?在古代的社会,这可能是普遍的现象。不过,时移世易了,在现今香港的教育体系里,佛学已经是一门固定的课程。虽然并非全港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佛化教育的机会,但最低限度,就读于佛教团体主办的幼稚园、小学及中学的学生都有接触佛法的机会,甚至大学生都可以在大学里接触佛法。现试从下列各方面来简单介绍一下香港现时的佛教教育情况:


  一、办学团体


现时香港的佛教办学团体包括: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香港正觉莲社、志莲净苑及东莲觉苑等等。这些办学团体合共开设了十七所幼稚园、十三所小学、二十一所中学,为香港的莘莘学子提供了不少接受佛化教育的机会。当中以香港佛教联合会为最大的办学团体,它总共办了六所幼稚园、八所小学及十三所中学。


  二、课程设计


  虽然教育署没有为幼稚园及小学编订课程纲要作为佛教教育的指引,但这些学校都会因应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或安排课堂来向学生灌输佛教的知识。大致上,幼稚园是透过趣味性的活动来向幼儿灌输佛教的基本知识;而小学方面,除个别学校之外,一般都会安排每周一节的佛学课来教授佛教知识。至于中学的佛学课程,可以分初中、高中、主预科三方面来简述:


  1、初中佛学课程: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为全港中学编订了初中宗教教育科的课程纲要,当中包括有佛教的部分,这可作为初中佛教教育的指引。课程纲要中所列出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四项:


  ⑴使学生认识宗教和宗教的生活方式。


  ⑵使学生能透过生活体验和前人的贡献,明了宗教或信仰体系的地位和意义。


  ⑶使学生认识宗教或信仰体系对人类文化 和个人生命意义探求的贡献。


  ⑷辅导学生寻求一种信仰或生活方式 。


  而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佛教义理的介绍,二为佛教重要人物、教派及常识的介绍。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中学都会安排每周两节的课时来教授此课程;而以两教节来教授此课程,在时间上来说,实际是充裕的。


  2、高中佛学课程:这是会考课程,学生完成中四、五这两年的学习之后便可参加佛学科会考。此课程的设计较初中的课程更为深入,对学生有两项要求:


  ⑴对佛教的历史及基本教理有概括的认识,并对若干有代表性的典籍,能领会其大意;


  ⑵了解佛教义理在个人与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会考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三大范畴:一为原始佛教、二为印度的大乘佛教、三为中国的大乘佛教。而第一部分都会有各派义理及实践方法的介绍、佛教历史的发展介绍和各派基本典籍研讨等各方面的学习重点。除了原始佛教部分是必读之外,香港考试局是容许学生只选读印度大乘佛教部分或中国大乘佛教部分。如果教学时间许可的话,学生更可全选三部分内容来修读,可以说,这个课程的设计是有很大灵活性的。一般来说,现时香港的中学是会安排每周二至四的教节来教授此课程的。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个有深度、有广度及目标清晰的课程,但是有一点事实亦要指出,就是某些宗派的义理实在太高:太理论化、哲学化,例如主张荡相遣执的空宗思想、境不离识的唯识思想、不舍不著的天台思想、相即相入的华严思想及教外别传的禅宗思想,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中五学生来讲,实在是抽象、太难理解了,况且这些高深的义理基本与学生的生活脱了节,学生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这些义理对现实人生的价值。所以,将佛学生活化才是香港佛教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3、预科课程:本港的预科是没有佛学课程的,只有伦理及宗教科。不过在伦理及宗教科中的宗教部分,学生可选读佛学部分。现时,在佛教中学开设此科并不普遍,但香港佛教联合会已有机制:邀请对本科有深入认识的专业人士开设特别班,为会属中学中有兴趣修读此科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虽然现时本港的大学都没有佛学系,但很多都有开设佛学课程。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宗教系、香港浸会大学的宗哲系及香港公开大学等。而香港大学则设有佛学会,定期举办活动及出版刊物,让同学能对佛教有更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欲对佛学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同学,可于各大学的哲学系报读硕士及博士等研究课程。


  三、教科书


  除了中、小学之外,本港的幼稚园、预科及大学都没有固定及统一的教科书。而现行的小学课本是采用香港正觉莲社所编订的课本——《正在觉大道》。至于中学佛学课本方面,是采用觉光法师主编、香港佛教联合会出版的《初中佛学课本》及《高中佛学课本》;《初中佛学课本》是根据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中学课程纲要:宗教教育科——中一至中三》的内容来编写的,而《高中佛学课本》则根据香港考试局的佛学考试课程的内容来编写的。


  总括来说,香港的正规佛学教育是十分完善的,由幼稚园到大学的研究院都可接受佛化教育。其实,佛教并非宗教那么简单,她是具备多重性格的体系:她亦是宗教、亦是高思辨的哲学、亦是人生哲学、亦是道德伦理学、亦是文学艺术,她不但可以培养学子的慈悲心,更可发展学子的理性思维及开发人内心的真性情。可以说,自小接受佛化教育的孩子将来就算不能成为伟人,亦一定不会变坏。现在,香港有那么多学生有机会接受有系统的佛化教育,实在是他们的福气,不像古代的人往寺院学佛,同时又不用出家学佛,在现时那么好的学习条件下,他们将来的前途必定是光明一片的。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