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百家争鸣 >

社会世俗化与佛教的应对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2-01-1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物质经济发展迅猛,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世俗化已成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已向传统宗教提出了极大挑战。在此挑战面前佛教如何反应,是固守成规还是调节自身以适应现代化进程。历史证明,在社会世俗化的过程中,传统宗教越衰弱,宗教的创新就越有可能出现,宗教的创新是宗教的转机与复兴。佛教是智信,它追求的是智慧解脱,佛法与科学有许多共通与互补之处。许许多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佛教不但不像其他宗教的理论经不住科学的考验而告破产,反而可藉以为佛法理论下有力注解。况且,佛教中国化后已具备了极强的现实主义品格,它的“不二”法门,它灵活圆融的吸纳功能完全有理由在巨变的社会生活中激发其自身的活力,随缘对机,积极关注现实,介入人类的精神世界。


  简单地说,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它意指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人类通过科技的“理性化”发展,使社会的各种组织机制理智化,使社会与宗教分离并使之私人化(使信仰成为纯粹个人的私事);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的“世俗”变化。而社会与宗教双方是呈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辩证关系,因而世俗化过程既是社会前行的必然趋势,又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世俗化并不会导致佛教末日的到来。科学的发展,无疑已震撼了某些宗教理论,动摇了某些人的固有信仰。但对佛教来说,科学的发展是科学替佛教作了科学性的验证,有力地证实了佛法理论的正确性。因为科学与佛法有诸多共通:科学的立场是客观的,而佛法也强调要破“我执”;科学是理智的产物,曾经破除人类对物理上的谬见,而佛法也是理智的彻证,要彻底地破除人类心理上的迷执和愚暗。另外,科学与佛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分币的两面,可起到互补的功用。科学是向外求证的,佛法是向内的、体悟的。科学用主客二分法解释自然,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老、病、死问题,不可能为人类的种种苦难提供意义。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单一化、非人化、非情感化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孤独感、冷漠感与空虚感,都使佛教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要真正做到随缘对机,佛教本身必须进行创新。当今最重要的是要用浅显的现代文字来阐扬佛法,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佛法,彼此互相印证,使大家易于了解,易于起信。佛法是对机而说,因此不应囿于固有传统方式,应该关注现实题材,使人易于了解,易于接受。佛教的缘起论、般若中观、佛性论都蕴藏着极大的智慧,我们要推陈出新挖掘其现实意义。如缘起论思想就可与当代生态伦理相互印证:佛教讲“因缘所生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变化皆有一定因缘,佛经谓之为“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


  佛教在当今时代必须贴近生活,真正关注众生现世疾苦,凸显佛法的现世主义品格。佛教中国化后已形成了其独特的品格。它的特性是出世与入世相统一,主张即俗求真,以入世的手段达到出世的目的。正如慧能所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这就是说佛法与菩提只存在于世俗生活之中,人们也只有在世俗生活中才能真正求得解脱。即所谓“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当代佛教的使命就是要用佛教的理论去解释现实的问题,为人们去迷破执,开佛知见。谁都知道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满足人类的生活享受,但又足以毁灭人类。科学本身,原是人类的一种工具,无所谓功过,譬如火,善用之,可以煮餐,不善用之可以成灾。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控制人的贪、嗔、痴,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有识之士早已看出,科学的发展必须注入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而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类现有生活进行反思、批判,因此佛教也可成为人文精神的一个源泉。当然佛教在相当程度上还提供了一般文化形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信仰的需要,尤其是社会转型或人生变故之时,佛教更能显示其特有的价值。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