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佛教,是近年来热谈的话题。但是,目前还很少看到系统的文论。究竟什么是都市佛教,其现状、特点、作用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随着社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大都市的不断形成,以及佛教信仰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它的探讨与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都市佛教的信仰结构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结构,都是由内在的与外在的因素共同组成的有机信仰体系。内在的因素是信仰的观念、思想、感情、体验,是精神内核、活动基础、理想追求;外在的因素是信仰行为、活动、组织、制度,是表现形式、具体方法、外在条件。这些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自己特有的信仰结构,表现出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而其中的信仰主体是信徒,或者说信仰结构中最关键的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的素质最终决定着信仰的价值和品位。佛教常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提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都市佛教的研究,首先要注重对信徒素质的调查了解。
都市佛教只是佛教信仰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自然具有佛教的一般特点和遵循佛教信仰活动的基本规律。因此,在讨论都市佛教的时候,不能把它作为“另类宗教”,而从佛教中剥离出去,也不应该过分夸大或者拔高它的特点和作用,而要把它放在佛教的整体信仰体系中进行研究。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都市佛教具有特殊的生存环境、活动空间、表现方式、价值追求,其信仰结构中各种因素有着不同于其它信仰群体的特点。按照目前中国社会人群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形态来分析,都市佛教特指“城市佛教”,对应于“农村佛教”。当然,都市与城市是不相同的概念,而城市与城镇也有差别。一般理解,都市是象上海、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不论人口数量、现代化程度、社会影响等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其它城市所比的,或者说是特大城市;城镇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是县乡所在的小城市。不过,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那里的城乡连成一片,已经很难划分出城市与农村。而且,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尽快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断减少农村人口的比例。也就是说,社会城市化发展必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并且其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尽管如此,当前中国城乡的整体差别还十分明显,农村人口的比例还是绝大多数,生活水平还很低下。因此,都市化佛教的讨论虽然在未来可能只有一般的意义,但是根据中国社会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差别,目前还有“特殊性”。为了有一个基本界定,都市佛教的讨论范围以上海、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国家所划定的“特大城市”为主要对象。本文主要以所了解的上海佛教信仰情况为基础。
关于都市佛教的概念、内涵等的界定,在所看到文章中,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在2000年9月18~20日举办的“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上发表的《都市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内涵初探》一文,有比较明晰的观点。他认为,都市佛教是随着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伦理而形成的,无论其存在的实体模式,还是教义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都市佛教以城市平民为基本信众基础,以受过现代文化熏陶的知识阶层为主干,以具有远见卓识、开阔胸怀的高僧大德为领袖;依托于开放的、社会意识活跃的城市氛围,倡导“人间佛教”,注重佛教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拓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而且,都市佛教一改明清之际佛教只重经忏、淡漠弘法的陋习,法筵常开不衰,对广大教徒进行对机入理的教化;特别是都市居士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佛学修养,因此居士佛教的兴盛成为都市佛教的重要特点。可以看出,所说的近代都市佛教的特点,除了具有佛教的一般特点之外,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信徒以综合素质较高的居士为主,二是信念以实践人间佛教为核心,因此呈现出现代、积极、开放、活跃的气象。这基本上反映了近代以来上海等都市佛教的历史面貌,也为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了借鉴。
根据对当前上海佛教情况的调查,信仰结构特别是信徒素质已经不同于过去。下面是本人《上海市佛教信仰情况调查表》中对1000份调查表所列“基本情况”分析的结果:
1、 性别:男性占21%;女性占79%。
2、 年龄:60岁(含60岁)以上者占43%;46-60岁占44%;30-40岁占9%;18-30岁占4%。
3、 文化:小学占8%;初中占39%;高中、中专、职高占33%;专科、本科占20%。
4、 政治面貌:党员占7%;团员占3%;无党派占90%。
5、 工作:在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国营、集体企业职工,外企、私营业者,外来、流动务工人员)占20%;离休、退休、病休占75%;下岗、无业占5%。
6、 婚姻:未婚占9%;已婚占79%;独居(离婚、丧偶)占12%。
7、 家庭人口:一人占12%;两人占23%;三人占40%;多人占25%。
8、 家庭关系:和睦占50%;一般占44%;不和睦占6%。
9、 经济状况:困难(温饱型)、特困(须救济)占11%;中等水平占80%;富裕、非常富裕占6%。
10、身体状况:健康占26%;一般占66%;有残疾、长期有病、多种疾病占8%。
11、户籍:城市占94%,其余为城镇、农村、暂住人口占6%。
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
其一、目前,上海市佛教徒性别比例说明,女性仍占大多数。年龄比例中,50岁上下的中年人明显增多,改变了以往60岁以上老人占绝大多数的局面。就其职业特点看,虽然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但是在职人员也逐渐增多,而且分布在多种不同行业,社会面扩大。
其二,信徒的文化程度提高,不同于过去佛教徒中文盲半文盲是绝大多数的状况,中学文化程度的占多数,中青年信徒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他们在宗教活动中的影响逐渐加大。文化层次的提高是上海市佛教徒素质的一个突出特点。
其三、信徒的物质生活状况普遍属于城市生活的中等水平,困难和特困生活状况的比例不多。不过,从家庭人口、关系状况看,信徒中老年夫妇两人或独居者所占比例不少,而家庭关系不理想的几近半数(自认为“一般”的大多接近于“不和睦”)。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素质较高、社会阶层广泛、生活状况正常的城市居民成为都市佛教的信仰主体。而信仰结构中的内在因素,往往通过信仰活动等体现出来。
二、 都市佛教的活动特点
信徒的信仰活动是多层面多形式的。根据大乘佛教的信仰活动特点,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纯宗教意义的信仰活动,这是教徒的本分,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比如,佛教徒的礼佛诵经、持戒修行等。另一方面是社会意义的现实活动,这是教徒在信仰观念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服务现实人群的行为方式。比如,佛教徒在“人间佛教”精神鼓舞下所从事的扶危济困等菩萨行,都是普利社会的好事,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宗教意义。分析佛教徒信仰活动的特点,应该从这两个视角去客观地观察思考。
关于上海佛教徒信仰活动情况,在对收回的224份居士《调查表》中有以下记述:
1、 佛事活动:每天按时上香、供佛、坐禅,念早晚功课,长期吃斋占53.57%;根据时间安排活动,无法固定占19.20%;只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重要节日时,才吃斋、念佛占18.30%;经常到寺院参加佛事活动(本地附近的)占32.14%;经常到外地(郊区县、外省市的)占6.7%。
2、 供养主要用于:法会占27.23%;建寺占28.57%;师父占3.6%;印经占35.27%;造像占14.73%;寺院生活困难补助占0.36%;社会救助占3.1%;游方的“僧人”化缘占4.0%。
3、 供养的心态:完全出于自愿,出钱多功德大占37.50%;碍于情面,随顺大流,被人劝说,没办法拒绝,师父要求,服从安排占4.46%;积福行善,自觉自愿占49.55%;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为子孙后代着想占5.8%;被不明来历的人欺骗过(如假僧人哄骗)等占3.1%。
4、 行为变化:经常做好事,帮助穷人、病人、老人、残疾人等占26.34%;敢于主持正义,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积极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占5.8%;改变了自己的处事方式和不良个性,与人团结友爱,关系和谐、愉快占20.09%;常与教友们来往,不孤独不忧虑,精神好,身体好占19.64%。
5、 消极的情绪:了解到佛教界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产生了动摇、彷徨、退却的念头;佛教的清规戒律太多,自己难以遵守,有了为难情绪;佛教的法会太多,仪式太复杂,工作又忙,难以应付,占4.46%。
以上的问卷就是从信仰活动的两方面设计和分析的,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居士信徒信仰活动的实际情况,从中能够看出他们的活动特点和规律。简要的结论有以下几个:
1、居士中绝大部分人都能够遵守佛教的活动规律与戒律规范,而且大部分人还是以市内的佛教寺院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不过,其中一部分人(一般都是非离退休的在职中青年居士)因为工作时间的限制,不能经常性地参与在寺院进行的宗教活动,也难以严格遵守佛教的一般律仪(比如长期吃素等)。根据我的调查,居士群体中比较年轻的那部分人无法经常性地参加在寺院举办的宗教活动等,习惯于联系志同道合者组成松散的“信仰沙龙”,自由地交流和研讨心得体会,周末聚会成为他们满足信仰需求的有效形式。而这一部分人一般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知识分子,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思想开放,重视理性探讨,对佛教信仰的精神需求高。当然,他们既容易学习和接受佛教的思想理念,成为正信教徒,也容易陷入“所知障”,执著偏激、自以为是,演变成佛教信仰中的“另类”或“不安分者”,产生消极后果。另外,因为城市交通、身体状况等影响,一部分老年信徒大多无法到寺院参加活动,只能在家自己烧香念佛。也就是说,现实条件的影响,都市佛教徒的宗教活动虽然以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但是并非规范划一,存在多种活动方式;而且某一活动群体往往又是某种社会群体的聚合,因而也就是有着相同或者独特信仰价值追求的阶层组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都市佛教信仰活动的基本特点。
2、居士信徒在宗教活动中的物质投入依次是印经、建寺、法会、造像,而印经的比例最高。其它的投入依次是化缘、师父、社会救助、寺院补助,而用于“游方僧人”的最多,竟然高于社会救助!根据我的调查,上海佛教徒建寺、造像的投入并非都用于本地的,甚至大多用于江浙等外地。多年来建寺热潮持续不断,有的是必要的修复和重建,有的是违法建筑,但大多数属于地方政府或者有关利益集团纯粹的经济行为,与宗教信仰无关。他们的投入虽然大多出于自愿,但是,不少人是被别人(我喜欢誉之为“托”,其中不少是“游方居士”)“说服”的,并非真正的自愿。至于游方僧人,相当多的是假冒的或者说是“骗子”。这些原本出于信仰的经济投入,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其存在的广泛性,反映了城市佛教徒的信仰理性还有待提高和进一步的引导。在印经活动中,往往也存在着随意性,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组织。不过印经是信仰功德,弘扬佛法,无可厚非。因此印经弘法,注重文化,历来是城市佛教徒热衷的事,相比农村信徒由于经济困难、文化水平的限制,这一直是都市佛教徒信仰活动中的主要特征。
3、在信仰行为的变化中,肯定自己在精神和行为两方面都有积极的改变。突出的是助残扶困,培养了良好的处世方式。在被调查的居士中,多数是近几年信仰佛教的,他们的感情是纯真的。尽管他们的信仰心态中很自然地保持对来世的憧憬和佛菩萨保佑的期求,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对自己精神的提升和陶冶,更加热心对社会有益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他们期望通过佛教信仰活动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确立自己人生的社会价值。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一部分人存在着消极倾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对信仰期望较高,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或者是传统的信仰活动,产生了失望等情绪所致。把自己的信仰行为与社会人生价值联系起来,并且积极寻求贡献社会人群的途径,是值得高度重视和热情鼓励、有效引导的大好事,是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的良好行为,是大乘佛教精神的实践趋向。积极入世,展现个性,服务社会,是都市佛教信仰活动中的突出品质。
4、城市信徒绝大多数都有弘法意识,以及大都市人所具有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加之信仰素质比较高,经济实力比较强,其中不少人都曾经帮助、资助甚至经常性地支持江浙乃至全国各地的佛教寺院和居士团体,有的还经常性地到固定的外地信仰群体中讲经说法,扶持当地信徒。这当然与大都市的地位、影响、实力,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有关。上海佛教在近现代中国以及世界佛教中的影响,它所产生的巨大的辐射作用和历史价值,已经有目共睹。自然,城市人所具有的一些毛病(比如骄慢、功利等)也会因为有关人的缺乏正信,而产生消极甚至恶劣的后果,也是不能回避的。比如,有些人我执我慢太重,到外地特别是农村,习惯于反客为主,盛气凌人,并且参与矛盾,不利于佛教徒的团结和信仰的健康发展。这是我调查中耳闻目睹的实际感受。随着大都市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都市佛教的影响也必将扩大。辐射范围广,活动影响大,是都市佛教的一个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