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涅槃标志着原本和合一味的佛法开始分裂,到部派佛教时期已把灵活而适用方便的佛法体系话、理论话,变成了经院式的哲学。繁琐的义理阐释,众多的名相词义,使佛法偏离了佛陀的根本思想,变成了对形而上学本体的追求。公元一世纪左右,部分佛教学者已经认识到这种趋势,他们发起了溯本寻源的大乘运动,这其中最有力的批判者当属龙树菩萨,他把原来的佛教均贬称为小乘,声称自己为大乘。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当属空理哲学,它是整个大乘的理论基石。
龙树精通吠陀、术数、天文、地理、图纬、秘谶、隐身术等。后来受大众部的感化,走入正道。在有部出家,身为小乘,但在大龙菩萨的怜愍下,入龙宫学习大乘九十天,于是转小为大,以一个大乘学者的态度广破外道,力斥小乘。他最有力的武器当属空理哲学。兹略述如下:
我们人一生下来,就要去感知客观的存在,但由于情绪上的缺陷颠倒迷离,把客观性的存在变成主观性的存在,从而在诸法的实相上蒙上一层阴影,在这众多的邪见当中,最大的邪见就是实体观念的执著,即自性执。我们看见任何一物都会在头脑中生起一个实体,由此概括现象界或有或无,生活在此现象当中,认识犹为重要,所以龙树从认识论的角度予以破斥,除有情的邪见而生正见,去无明而生般若,认为这就是万物的本质。《中论》卷四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意思是诸法均从众缘而生,缘生之法则无自性,无自性即毕竟空。这种空存在于我的认识当中,是我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目的是破斥有无的自性执,诸法本身无所谓有无,有无以及一切对事物的语言描述,都是我们的主观形式,事物的如实存在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在这里龙树方便地借用了语言,虽毕竟空但不坏假名,即在统一的空性中事物的差别不能抹杀,只有空假并观,以空显假,以假明空,假空不二,才能契合诸法的实相——中道。
为打破我们的主观形式,强名诸法自性空,它只是一个方便施设而已,如果认为虚幻的现象界所显示的空是一个实体,那同样也是一种自性执,正如《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就是说,缘起性的事物的流变所呈现的理则就是空,性空就存在于事物当中,并不是程朱理学和新理学的主张——理在事先和理在事上。(“一般共相看作是可以脱离个别、殊相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印顺法师对此的理解十分精辟,他说:“《阿含经》中的缘起、四谛都是从因果法则说的,是从形上或形下来显示它。但缘起的法则并不是具体事物或形上的真实”(《性空学探源》)。事物的存在和空性本来就合在一起,只是这种法尔如是的存在非常隐密,我们的思维很难发现它,我们一旦无法去认识它就把二者对立起来,所以龙树菩萨的思想是从认识论入手谈空,但所谈的空并不是一个存在论的问题。当代新儒家冯友兰先生早年认为理在事先,但在他晚年的著作中认为理在事中,(“共相寓于殊相之中”)这是他思想认识的一种进步,并不是受当时唯物论的影响。
中观学派的空并不是虚无、不存在,它是指诸法处在一个因缘交互的网络之中,并没有一个自体和主宰,在相对的依存关系中,离此无彼、离彼无此。所以一切法均是名言概念而已。故《中论》云:“未曾有一切,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故”。空是对事物如实存在的语言描述,它是我们远离有无之成见后的一种境界,它超越一切言论思虑。这种无思维的境界就是事物的本质,即诸法实相。龙树菩萨又运用真俗二谛方便权宜,借助语言文字谈人生宇宙的真理,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普遍的性空之中把万法的如实存在描述出来,即性空幻有的中道境界,这是从空的因缘本身着手,最后则进一步开示空的旨趣——即空所显示的力用。
空是一切法得以存在的基础,“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如果诸法不刹那变灭,那么任何一法都不存在,因为它无从生起。正因为有诸行无常,法才得以生起,所以空具有普遍性,普遍于万法之中,又使万法得以呈现,这即是空的不可思议的妙用。也就是龙树菩萨所阐述的真空妙有的中道境界。只有用此方法才能泯灭自性执的迷妄世界,达到万法一如的境界,将自身融入空性之中,一切均无实体性的差别。因为一切均是诸法实相的呈现,就连涅槃与世间也没有丝毫的差别。如《中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本质与现象均是空见的状态,所以才会融通。龙树菩萨认为对事物如实的认识就是涅槃,认识了诸法的实相就是达到了涅槃,在龙树菩萨看来,涅槃并非由此虚幻的世界进入另一个实际的世界,如果那样就不符合佛陀的思想,就把佛法变成了神学。
世间的幻有仍不能抹杀他们的差别,任何一物都有自己的因果规律,只有这样诸法才不相滥。尽管诸法之间都有差别,但性空是它们的共相,虽幻有但不碍空,空虽性空却偏于幻有,正因为有世间性的幻有的存在,性空的涅槃境界才得以呈现。《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这种不一不异的中道境界本身是不可思议的。语言的表达只是迎合了我们语言思维的环境。言诠的中道之境并不是离言中道的本身。《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即无灭,寂灭如涅槃”。语言不能表示中道之境,但我们人又离不开语言概念。真正的体悟诸法实相,就是用般若智慧直接去认识,不要凭借任何媒介,即现观实相本身,这样才能体悟诸法实相,进入涅槃之境。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