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百家争鸣 >

佛教寺庙园林的生态内蕴及当代意义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2-01-09

  作为中国三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寺庙园林,广布在中国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其基于几千年来深厚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沉淀之上的独特生态文化内蕴,使得它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了一个佛教净土园林和美的境界,成为宗教与世俗的纽带与中介,既体现出佛国仙界的氛围,又呈现出天人和谐的生态环境,对于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寺庙园林的缘起与发展


  佛经上称:释迦牟尼修道之初,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见园林寂静,心生欢喜,即坐林中树下,观树思维,感天动地,六反震动,演大光明,覆蔽魔宫,后遂成道。显然,在释迦牟尼的最后的、决定性的转机中,名园秀林的纯化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以园为寺、舍宅为寺之俗亦随之传入。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间、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梵刹、神庙、塔庙、庵、寺、庙等称谓。到明清时期通称为寺、庙。 (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佛寺园林,在中国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扩充规模,精化景观。


  永平十一年(68),东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城东十公里的地方建白马寺,成为佛教东传的第一座寺院。寺院以庭院园林为主,北魏时广植柰林、葡萄,后来以牡丹为主,尤冠京师。 “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式样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 (刘庭风《秦汉园林史年表》)从此中国具备了佛(佛像)、法(佛经)、僧(出家修行者)三宝,也就正式有了符合教义规定的佛教。佛教的流行不仅产生了新的园林类型——佛寺园林,而且佛寺园林的兴建也呈现出盛况空前的局面。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僧人慧远法师在庐山营造东林寺, “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森树烟凝,石径苔生”, (慧皎《高僧传》)开创了我国佛寺园林之先河。 《洛阳伽蓝记》描述当时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风景寺庙园林:景乐寺“堂庞周环,曲房连接,轻条佛产,花蕊被庭”;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篇)正始寺“众僧房前,高林对墉,青松绿怪,连枝交映” (《洛阳伽蓝记》正始寺篇);永明寺“房庞连亘,一千余间。庭列修竹,檐佛高松,奇花异草,骄闻阶砌”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篇)。


  唐代,佛教禅宗兴起,寺庙的园林化达到全盛。自然风景式的寺庙园林成为主导。佛寺成为各阶层市民的平等交往的公共中心。形成了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佛门四绝”——台州国清寺、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荆州玉泉寺。寺院竹木森森,环境清幽,庄严肃穆,既为人们参禅修炼之场所,也是人们探幽寻趣的好去处。


  宋代以后,禅宗成为势力最盛的一派。相应地,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又有了新的兴造,如杭州净慈寺、庐山圆通寺等,寺庙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遂形成中国自然山水园独特的一派。


  这种寺园一体的格局一直相沿不废于明、清。而明代以后,佛教中心开始移至北京。寺庙园林与私家园林日趋相似,讲究景观疏朗、雅致和自然,融人工建筑于山水之间,形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


  由此可见,寺庙园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寺内逐渐增加了园林的因素,或是在寺旁建立紧邻的附属园;二是寺院外围环境的园林化,即寺庙向自然山水风景区转移,完全将自身融于自然风景中。而后者逐渐成为寺庙园林发展的主流。


  二、佛教寺庙园林的生态内蕴


  佛教寺庙园林是抽象的佛教生态观和自然观的现实载体,它的生态文化内蕴,可从佛教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中体现出来。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态观。而寺庙园林正是这种抽象生态观的外在表现。缘起论是佛教独特的世界观,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哲学的根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就是缘起论。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佛本行集经》卷四八,《大正藏》第3卷)。又如佛陀曾提醒弟子阿难“此缘起极甚深” (《中阿含经》卷一四,《大正藏》第1卷)。缘起论透过世间种种表象,以朴素的形式阐发了深刻的道理,对世界的本来面目,做了较为合理的说明。而佛教生态观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无我论。佛教整体论特色的最鲜明体现,是它的全息思想。正是在整体论的基础上,大乘佛教发展出大慈大悲、天下一体的菩萨情怀。如“只一具字,弥显今宗”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卷一,《续藏经》第55卷)。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二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二千种世间,此二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第46卷),都是整体论的体现。整体论同样是当代生态学的理论支柱。生态学家莱文斯(R.Levins)和莱沃丁(R.C.Lewontin)认为,整体是“一种它与它自己的部分相互作用、并与它所隶属的更大的整体相互作用而规定的结构” (罗•麦金托什《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从缘起论出发,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只是相对的存在,这就是佛教的无我论。


  基于佛教的这些生态思想,大乘佛教主张一切皆有佛性,不仅包括有情识的动物,也包括无情识的植物、无机物。 “无情有性”,也就是说没有感情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等皆具有佛性。禅宗更是这样,认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有存在的价值。透视佛教的无情有性说,可以看出它与当代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大地伦理学颇有相通之处。国外的许多生态学家对此作过阐述,大地伦理学的奠基人是美国的莱奥波尔德(Aldo Leopold),他从生态学的角度将地球当作一个有机体,提出大地伦理学的概念:“大地伦理学扩大社会的边界,包括土壤、水域、植物和动物或它们的集合一大地” (A.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佛教所描述的极乐世界秩序井然,“处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金宝、银宝、吠琉琉福、颇胝迦宝,妙饰审绮”;极乐世界有丰富的优质水,“处处皆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多福众生常乐受用”;极乐世界有丰富的树木鲜花,“诸池周围有妙宝树,间饰行列,香气芬馥。是诸池中,常有种种杂色莲花” (《称佛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卷)。而建筑、植物、水体等正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可见在佛教教义中,祈求往生的天王或佛国世界都是园林化的。故而,佛寺作为寄托精神极乐世界和佛教生态思想的现实载体,在其中营造园林化的环境显然顺理成章。与其把它们说成是一座寺庙,毋宁说是一座优美的园林。


  三、佛教寺庙园林生态内蕴的意义


  佛教寺庙的山水园林是禅的精神境界的外化,它是世间的净土,是自由、 自在的所在。(王丽心《佛寺与生态》)佛寺在实现其宗教功能的同时,也成为环境保护的典范。在大力提倡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今天,佛教的慈悲、缘起、平等、依正不二、无情有性、少欲等生态文化内蕴,正好回应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生态和谐理念。


  由于宗教有伦理上的教化作用,佛、菩萨具有安抚人心的神圣性,各朝代对佛寺园林的保护也是一种责任。因为寺庙园林中山水、建筑、一草一木都具有“佛性”,所以当人们到寺庙参拜时,一般都抱着一种虔诚和敬畏的心理,往往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寺院中单株巨型树木甚至成为树神被祭祀,一方面成为独特的植物景观,另一方面,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古树名木的作用。


  另外,佛教寺庙园林生态文化思想认为,供养建造佛塔,能生“善趣天界”。 《长阿含经》云: “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建塔、造庙具有生天福报,破塔坏庙的行为,属忤逆大罪。这种“奖罚分明”的说法,客观上使著名寺庙建筑及园林景观都能持续发展,进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中国寺庙园林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与佛教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的影响密切相关。历代僧人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非常重视植树护林,重视环境保护。 “天下名山僧占多”,山川大地,被佛教弟子开拓出了一座座的神圣殿堂,添置了一处又一处的人文胜景,也记录了他们保护环境和珍爱自然的功绩。


  正是因为佛教寺庙园林具有这种从佛教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中得以体现的生态文化内蕴,使得长期以来佛教寺庙园林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得以保存和发展,从而对整治环境,维护人类生态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园林倾向厚赐给予寺庙浓郁的旅游要素。佛教寺庙园林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内蕴,满足和迎合了现代工业文明以来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 “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据统计,我国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宗教景观为重要内容的占47.9%(方百寿《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由此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名刹古寺坐落于名山胜景之中,自然环境优美雅致,寺庙建筑群与大自然交相辉映,寺以山名,山以寺灵,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景观融于一体。因此,佛寺名山往往成为游客朝山进香、旅游观光、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

  同时,与别的宗教相比,佛教寺庙园林的生态文化特征最容易为旅游者所接受,它秉承佛教无情有性、珍爱自然以及倡导众生平等、生命轮回的生态观,可以引导游客从观念上净化自身,重新审视物欲,达到对环境和生态的再认识。因为,归根到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消费观念的转变,而宗教在其中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所言: “作为价值观念的源泉及监护人,宗教在向持续发展社会过渡中,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佛教寺庙园林的生态文化内蕴在净化人心、保护环境方面已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游客在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体会到宗教活动的精神内蕴,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因此,佛教寺庙园林一方面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风景名胜,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合艺术性,从而与生态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