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百家争鸣 >

证严法师:反观自照明心见性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6-09-27

 

     有些人整日忙忙碌碌,想求明心见性,其实人人本具佛性,并非向外求得;可是许多人都不觉察自己内在的本来人,仍然向外寻找,结果徒劳往返,浪费了宝贵的人生与所有的心力。

 

    人世间有许多外境事相、人我是非,我们要藉境、藉人、藉事,好好锻炼自己的心,并且时常反观观自性。若逃避现实,舍离事相,或处处计较,则时时烦恼,不得自在欢喜。

 

    自性清明,一般人常被外境所转,受习气遮染,慧光无法彻照。唯有反观内心本地风光,系缘修心、藉事炼心、随处养心,才能明净湛然,离苦得乐。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人,应自我觉醒,在人群中即刻修行。不必弃世遁入深山林内,执迷不悟;或到处参访求道,一无所得。唯有一心不乱,及时把握当下,方能明心见性!

 

    寻找心灵的故乡“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情,困扰了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也在七情六欲中打转,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仍然不知“情”究竟是何物。

 

    从中国文字的结构看,“情”字是竖心旁,自然脱离不了心的作用。而佛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著各种色”,“情”也是一样,可黑可白,可冷可热,可深可浅,可大可小;总之,人情冷暖,千差万别,也令人捉摸不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的就是一个情字;“天若有情天亦老”、“多情总被无情恼”,为的也是个情字;“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为的还是一个情字,情之为物,真可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了。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痴情男女,百感交加,感怀的只在自己,似乎除了自己,天地间就没有别人,于是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见不著世面,经不起风浪,不能走出儿女私情的漩涡,只能够深锁春闺,孤芳自赏,难怪要注定成为小说里的悲剧性人物。

 

    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望雨听声的日子,随著年岁的成长、情境的变迁,感情世界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从少年的不识愁滋味到中年的客途秋恨,老年的不堪回首,其间情感的波涛起伏很大,但都不外乎对自己境遇的感伤,又何曾把集中在自身的感怀扩散到天下苍生?所以文人的感情总让人觉得狭隘,跳不出私情的漩涡而自怨自艾。

 

    又像“三国演义”卷前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虽然已走出了狭隘私情的胡同,但所持的是一种冷眼旁观世局的冷漠心态,似乎世间的一切纷攘苦痛,都与我无关,如此,逸则逸矣,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长情与大爱。

 

    长情要展望未来,大爱要放眼天下,能够展望未来,放眼天下,才不致落入小乘,才能迈向菩萨大乘之道。

 

    其实,历代名传后世的文人,也并不全在病酒与悲秋中为赋新词强说愁,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如白居易“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里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种关怀天下穷人寒士的长情与大爱,更足表现烁耀古今文豪的伟大慈悲悯人情操。

 

    谈情要谈长情,说爱要说大爱,大家都在滚滚红尘中被七情六欲所转,所以常常迷失自我,渐失那分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只要我们能勇猛精进,不断找寻心灵的故乡,则菩萨的“觉情”就不难显现了。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