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如同其它任何的感受,都是自己心念事。是心念,制造出了烦恼。
天下雨了,烦恼;钱不够,烦恼;身体不好,烦恼;事情不顺,烦恼;此生总有尽头,烦恼……这些看似无穷无尽的烦恼,都离不开自己的心念。
如何用心,决定了:对着事相,起了什么样的感受。
同一个事相,不同的用心,不同的了别,就有了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感受。
不往产生烦恼的方向用心,那么,即无烦恼的可能。
如何用心?该往哪个方向方向用心?如实知自心,如是用心。
一旦已经烦恼出现,怎么办?只要觉察到了,就心念一转,感受随即转化,烦恼也即消融。
临机觉察不到,怎么办?平时锻炼觉察力。
说话的时候听着自己说话,做事的时候看着自己做事,念想的时候观着自己的念想。不时锻炼这样的“三同时”,觉察力很快就会增强,也就能够应变于当机。
而如果能直接敞开,随文入观,一见“无常无我”,即可直接消融一切。
心念无常,感受无常。本自无常。如果不抓取,不揪拢,不粘连,也就没有任何凝固物的存在。
无常,无凝固,一切自在。
无常,无凝固,一切刹那刹那在幻化。感受着烦恼的,并非实存物。仔细看看:是什么在感受着烦恼?
感受,也是无常;烦恼,也是无常。感受,也非凝固;烦恼,也非凝固。无常,无凝固,感受与烦恼也无法是梦幻泡影。无任何的驻留。
此刻,才好明白:烦恼是自寻自创造的妄想迷梦。
于无常洪流中,稍一揪拢出如“自我”一类的“坚固存在”,一起便是执着,一起即是烦恼。放下,即是烦恼的消除。不妄想,不迷失觉照,即是无妄无烦恼。
道理,瞬间感觉明白。事相上,如同立春之后不是一夜变得温暖,冰雪消融需要一个涵泳的过程,觉照圆熟需要一个用功的过程。
如果事相上未到,放不下,只是道理上的“明白”,那样,只是顺风飘荡的墙上无根草,随时起“自”,随时“寻烦恼”。只有踏实老实,在事上落实,才能不再自寻烦恼。
毕竟无自无烦恼,本来如是。至少,也可以当下即是。
法行法位,法尔如是。如是见,如是行。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