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收藏界同好者皆喜欢观赏我国古代的木雕像。宋代至元初者,彩绘的木雕佛像、菩萨像(包括观世音)和罗汉像,皆十分大件,动辄高逾一百公分,需要大块木材。虽然遗留至今的珍罕品,均雕工精绝,触手成趣,但少不免有裂绺、残缺或所加彩绘部分剥落,显得斑驳变黯。尚幸宋、元加彩木雕像多能保存其古拙韵味,刀法清劲中见潇洒,庄严体态表情却特具灵气神采。
像附图,为宋末元初期间雕制的彩绘罗汉坐像(约高五十六公分),虽然经历骎骎岁月,难以苛求品相完美;不过,斑驳、剥落与褪色等缺点,仍不足以影响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性。南宋末年,石刻衰落,然而木雕像(多与佛教造像有关)兴起,皆十分注重自然姿势,摆脱前朝风格。
尤其是罗汉木雕,多属眉目疏朗、典雅朴实;刀纹线条劲健,衣纹富立体感;而且甚具“禅味”,可说是南宋末年时不少人生活思想的反映。木刻家把人的神态、寄望等,化入佛像或罗汉像中,合而为一;故大型木刻像比较亲切及民间化,使一般人容易接近,产生共感。它们可说继承了晋代和五代时期木刻的精粹。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