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是最能忠实反映佛教各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公历纪元之前的佛教艺术多以佛座、菩提树、足印、法轮等符号来象征佛陀,还衍生出众多反映释迦牟尼前世化身(鸟兽或人)善行、得道成佛的本生故事。
佛陀圆寂后,佛教得以继续发展。其信众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僧伽制度也由此形成,还逐步引入了“普迦”(源自印度教的礼拜仪式)和“膜拜”的概念。至此,佛陀不仅是圣人,更成为了神。人们也由此开始热衷于祭拜佛陀的身骨遗物和象征符号。此后,佛教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开始出现了佛陀的形象。新兴的“大乘佛教”偶像崇拜以“佛具 。
印度的佛教艺术真实地反映了佛教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大量的佛教雕塑诞生于巴尔胡特、桑吉、马图拉、鹿野苑、阿玛拉瓦蒂、那烂陀寺等佛教重地。值得指出的是,当今世界虽然广泛存在着冲突、暴力甚至毁灭,但以悲悯为怀的佛教在众多国家依旧蓬勃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