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幢,是量词的读音,如“一幢大楼”。
幢,原是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幡依外形作区别,长片状者为幡,圆桶状者为幢。在佛教中常指佛陀以智慧之幢,降伏一切烦恼之魔众,以幢象征摧破之义,所以幢被视为庄严具,用于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以及表示佛、菩萨之威德。
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常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后来为保持经久不毁,改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经幢多为八棱形,也有少量的六棱、四棱、圆柱形等。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等地方的。经幢的建造兴于唐,而盛于宋,元代以后开始没落。
经幢上所刻内容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说:“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在唐代时期即有将经幢打本(即拓片)散施众人,以祈同增福德的做法。
除了其宗教意义外,经幢上的书法往往是出自职业经生或名家之手,因此,其书法多数具有很高之艺术价值,是临习书法之极佳范本。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