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佛艺博览 >

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7-08-31

 

    自公元纪年前后,北传佛教于两汉间从西域传入中国。起源印度的佛教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播,不断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是“中国化”石窟艺术的开始。北魏时期佛教造像开全面汉化之先河,从孝文帝开始实行汉化政策。云冈中期石窟出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民族化、世俗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造像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波斯艺术及北魏艺术的精华。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风情,造像面相丰圆,身体壮硕。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晚期众多的佛、菩萨雕像更显面相清瘦、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特点,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及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