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基础入门 >

佛学修行之禅定修身法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4-04-22

 

    在佛教徒的修习上,禅定是关键,它不但是修身良法,而且还是养性妙方。因此,在佛门受到极度的重视。佛门弟子修习的正业是“一禅二诵”,佛教徒通过禅修去探求生存的奥秘,追寻人生本真。


  中国佛教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云:“有灵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佛教的养生修行,以“灵情”修行作为修习的基础,以期超脱世俗,达到一种高层次的修养境界。此时的“情”,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而是人体中本原的精妙之物,一种绝对的安静、无思无念的精神境界,即“涅槃”境界。


  慧远法师云:“反本求宗,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新译作“涅槃”)。”这样就可以达到养生长寿的境界。


  唐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去西天佛国取经,他提出的“唯识”修身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以后的佛学界。玄奘在理论上主张“意念现象”入手进行人体身心的修行。“心”为实有,提出了“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的人体身心的修行方法,将人体凌驾于宇宙之上,将宇宙万物看成是意念(识)创造出来的“影像”,让人体与宇宙万物进行意念的交流,于“人体——宇宙”的交流中达到“唯识无境”的境界。在修习方法上,提出了“我”与“法”的人体身心修习方法。“我”者,生命的主体也;“法”者,生命的客体物(宇宙世界万物及其运动、生成规律)也。“法”由“我”变,“彼相皆依识所较变而假施设”,一切现象源于意识,通过人的意识力去汲取自然界诸物的营养能量,补充我体。


  无论是慧远禅师还是玄奘法师,他们的修养方法都是“禅定”,由“定”而生“慧”,炼性修心以达到长寿延年。


  佛门的养生修持,小乘佛教采用“戒”、“定”、“慧”三学。戒者,戒掉摒除一些不利于人的道德修养的不良之习;定者,禅定也;慧者,一种身心修养的高境界也。


  大乘佛教采用“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智慧”六学来进行养生修行。前三者实际上还是“戒”,后两者是“慧”。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