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法音宣流 > 三藏圣教 >

走出生死的神话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5-10-12


 

 

    尽管鲁迅说过,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是句大实话。但是实话自然不讨人喜欢,包括一直到现在,你也不可否认。自然说这话的鲁迅也走了多年了。这话是句实话,佛教用四个字概括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最终归结为一个“苦”字,人的一张脸的白描图,“脸”就是一个写着的“苦”字。
足见谁都怕死,可是谁都要死。


    苏州动物园,看看那个兽中之王的虎豹们,见他们懒洋洋地躺在笼子里,嗮太阳,有的睡姿还很夸张,四脚朝天,倚着钢丝笼角边。我想虎豹们本该如此嚣张的,大概是旅游旺季,驯兽师们不会给它们预先喂了安定药吧,免得出意外。我想在野兽的世界里,它们为王;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虎豹们的天下。还是聪明的同是高级动物的人主宰着这个世界。


    虎豹们不需要文字,但是它们之间肯定有语言,和人之间也可以交流。比如栅栏外的游客给动物们香蕉或者饼干什么的,它们也很乐意,龇牙咧嘴,从钢丝护栏边伸出爪子来取。死就是死了,动物也不需要文字告诉幼崽们,关于更多生死的话题。
死就是死了。倒是聪明的人,有太多关于生死、人生的探究。不仅用语言文字,还有影视,以及遍及任何可以遍及的时空,去传播、交流有关生死的思想和超出生死的感受。


    人太聪明了,往往在没有死亡之前,在人生不长的旅程中,好多时光会被死亡恐惧着而惊心。死亡本身对于生者或者死者毫无意义:对生者来说,不会体验到死亡的痛苦,再痛苦那是病痛、伤痛或者精神的痛苦;对于死者来说,因为人已经死了,一刹那,再没有觉知。而且在死亡的刹那感受是无暇表述的,这也许是造物者不想让生者知道死亡的真相吧,无非是介于痛苦、欢乐之间的一切感受吧。


    这些足以让自作聪明的人在死亡之前,在闲暇或者梦醒之间痛苦一生了。


    佛说过,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思考一些本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在射箭飞来的刹那,我们应该避开。不是去思考过多的东西,比如这支箭的材质,谁射来的,想去找什么东西挡住,为什么会射向我,如是等等。只是恐怕这些念头还没有在大脑闪过,人已经中箭一命呜呼了。


    人生有好多当下需要不得不解决的事情。


    把生死心灭了,安住当下,才是一个智者的生活态度。


    《金刚经》中有:“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竹筏渡河是释尊住世说法时常用的比喻。竹筏是古代印度人用竹子编成筏渡河的一种工具。据《中阿含五十四大品阿梨叱经》记载:佛陀的教法,如同用竹筏渡河,众生在生死河中,受种种苦恼逼迫,佛说种种教法,化导他们,令其解脱,犹如用竹筏济渡他们过此河流,到达解脱生死的涅槃彼岸。生死之河已过,应当舍筏登岸。这是佛陀说法时常用的比喻,即所谓“过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


    佛陀在经中说:“我对你们经常用竹筏比喻我说的法,目的就是要你们舍弃法执,不能执着,假如以此为念,反为其累,虚生浪死。你们能够明白我经常说筏喻的道理,就能明白我所说的法都应舍去,更何况那些不是正法的法呢!”


    事物以及外在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应对外在所有的变化。也就是说,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去给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如空生尊者最初问佛“应云何住”?佛陀回答:“应如是住”。目的是让空生尊者安住当下,心勿外驰。如达摩为慧可安心时单刀直入,开示说:“谁缚汝?”解铃还须系铃人,慧可当即回光返照,彻本心源。遂得安心之法。


    《金刚经》中,又不断教导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菩萨无住相布施……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乃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在处处教化我们应该安心于“无住而住”的当下,契机而行种种胜妙方便之法。(文:慧伯 )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