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名寺宝刹 > 名刹宝寺 >

会龙寺

 

    会龙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据民国《南汇县续志》卷二十一载:“会龙庵,光绪十五年(1889)改名会龙禅寺,俗呼陆家庙,在十九保七十一图。建自明代,后由陆奎重建。清光绪三年(1877),举人闵孝、住僧德清募修正殿及东西厢、彭吹楼。庙田十八亩。设持正第一分校。”

 

    会龙寺在历史上是南汇地区周边四镇(六灶、三灶、祝桥、盐仓)百姓和盐商祈求平安兴隆、万事顺利的佛教活动场所。“灶”是指古时沿海晒盐制盐的盐田,现南六公路一线分布着头灶至八灶八个以灶命名的镇,说明在明清时期,这里是沿海制盐的盐厂,所以百姓以海盐为生,盐商以海盐致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佛教发展,会龙寺也由此诞生并逐步扩建成长。据说原来的会龙村三面环水,碧波映照,有佛力显灵于东方,雷起于群蛰之间,则生群龙会聚之象,故取名为会龙寺。

 

    在抗日和解放等历次战争中,南汇地区都是沿海兵家必争要地,会龙寺历经战火洗礼,逐步毁废,至建国初期,会龙寺已仅余残屋数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于当地信众佛教信仰的需要,会龙寺被正式批准为佛教活动点,落实房地产权证时,会龙寺的土地仅剩634平方米,房产面积只有286平方米。1998年,南汇县计划经济委员会根据会龙寺的历史渊源,依据会龙寺在南汇佛教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地诸多教众的呼声要求,经政府批准重建会龙寺。会龙寺的重建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建设地藏殿、三千佛殿、圆通殿,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并已于2003年11月完工。第二期建大雄宝殿、东厢房、西厢房,建筑面积计5000多平方米,已于2006年年底峻工。第三期建天王殿、钟鼓楼、山门,建筑面积计1000多平方米,包括放生池、围墙等配套设施,已于2011年完成。通过十年努力,兴建工程圆满完成,成就了一方丛林、万龙聚会的浮屠道场规模。

 

    由于会龙寺初时尚地处偏远,香火有限。2000年,闽东僧人戒宝法师来此住持,矢志重振,在振兴会龙寺的过程中,当家法师和僧众信徒采取了比较合理的逐步重兴的步骤。会龙寺当家戒宝法师创建会龙养老院,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2003年底起公开招收社会上的老年人,慈善济世,普度众生,关爱社会养老福利,造福一方。鉴于许多佛教信徒过世后都有将牌位供于佛堂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供亲属后人凭吊的愿望,会龙寺首先建起整个寺院规划的最后一进院落,以面南修建三层五进的三千佛殿为主殿,东侧建圆通殿、西侧建地藏殿,分别供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等佛像;在三千佛殿的二楼设“功德堂”,内设往生佛教徒的牌位,每逢清明和中元、冬至等节日,许多香客为纪念家人来到会龙寺祭奠,大大地促进了会龙寺的香火鼎盛,其名亦起。

 

    至2007年元月,在三千佛殿前又落成了大雄宝殿,大殿建在二层仿石砌月台之上,为二层挑空庑殿顶楼阁式建筑。大殿正面二层挑空处高悬牌匾三块,中间为南海戒忍书写的“大雄宝殿”匾,左题“般若常照”匾,右书“万法同归”匾;大殿背面题写“慈航普渡”匾。大雄宝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宝像,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两大弟子。大殿左右两侧塑十八罗汉金身,背墙两侧供文殊骑狮像、普贤骑象像,释迦牟尼佛主尊后供南海观音菩萨,整个大殿形制规整,诸佛金身,面容慈祥。大雄宝殿殿顶屋脊上左右两侧设鸱吻,中间砖雕法轮呈光芒放射状,殿脊上书“佛光普照”四字。

 

    2010年,会龙寺修建正门天王殿与左右钟鼓楼,并最终将寺院的主体格局完善齐备。天王殿为二层庑殿顶,左右各开院门,与院墙相连,天王殿前移植粗壮银杏,并修建放生池和汉白玉石桥,与寺前主路贯通,至此会龙寺的重建得以圆满。此后,又在寺前建造山门牌楼一座,彰显辉煌。

 

    会龙寺已从原来交通不便的乡村小庵涅槃成为浦东地区的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其黄墙红梁灰顶显示着一方繁荣,也喻示着浦东新区必将成为一条腾飞的巨龙飞天而起,直冲云霄。 

 

    会龙寺

 

    地址:浦东新区六灶镇新兴村

 

    电话:021-58168215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