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名寺宝刹 > 名刹宝寺 >

永福庵

 

    宝山永福庵旧址位于上海宝山区南陈路(现改名为锦秋路)丁字路口西侧。据宝山区文物管理所的资料记载:原永福庵规模较大,东西由小河东延伸至南陈路中央(陈太路、南陈路加宽,永福庵缩小),南北由北边的陈太路延至南面的葑塘村。原占地面积6亩,庵有厢房2间,大雄宝殿等5间。建筑面积350平方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被封。1996年2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内有古石碑1块,庵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相传永福庵创建于干隆26年(1761年),创建人不详,《宝山县志》(1989年版)没有永福庵条目。《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民国宝山县新志备稿》也没有记载。

 

    上海境内,近代史志有永福庵记载的有三条,分别在《光绪重修华亭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民国青浦县志》;有永福寺记载的有四条,分别是《民国南汇县续志》、《光绪松江府续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是否与宝山的永福庵有关联,有待考证。

  

    据周边的村民介绍,50年代晚期、60年代初期,永福庵有一老年比丘尼管理,部分房屋供村里举办小学校,学校教育和佛事活动同在庵中进行,相安无事。比丘尼圆寂后,永福庵逐渐衰落,开始有一钱氏村妇,帮助清扫,后来无人管理,庵中野草丛生,破败不堪。

  

    “文革”开始,庵中的红木佛像、法器被付之一炬,永福庵的房屋被生产队改作仓库和工场。1996年2月经政府批准永福庵重新开放,举办佛事活动,原班人马来自保清寺,明德师太担任主持。

 

    《光绪宝山县志》记载:“保清寺(法界寺北宋湻祐间建眀永乐二年僧法颙重建国朝干隆间火灾仅存禅院咸丰十年毁于兵同治四年僧雪凡募建数楹)。”

 

    永福庵旧址,规模小于新址,前为大殿,后为僧职人员寝室,中间为一庭院。大殿两侧挂有明旸法师的题字:“觉心清净原无染慧桃恒开功德花”。庭院东北角落竖立着一通石碑,高 144厘米(露出地面);宽82.5厘米;厚度为25厘米。碑石材质较差,风化严重,“奉宪禁约碑”五字为篆体,非常清晰;碑文为隶书,绝大部分碑文模糊不清。

 

    永福庵内建筑宏伟壮观,金壁辉煌,主体三厢, 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中座为大雄宝殿。天王殿东侧。保留了建庵时,使用的过渡房。

 

    永福庵斋堂门口悬挂一锚状的厚铜片,上刻明文永福庵、主持演峰字样;窗台一角摆放着一把木锤,透过窗户向里张望,有十张左右的长桌,其中二、三张桌子上放着碗筷,每付碗筷上复盖白布一块,碗大布小,深色的饭碗显露一角。

 

    永福庵现有僧职人员20余名,主持演峰法师毕业于上海佛学院。

 

    永福庵占地面积6亩,于2001年7月28日举行迁建奠基仪式,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员会、上海市佛教协会、宝山区政府、区委统战部、区宗教办公室的有关领导及上海市兄弟寺院的500余信众参加奠基仪式。

 

    2004年3月底基建工程全部竣工,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禅房等主要建筑物。建庵时,使用的过渡房仍然保留庵内,保持原状,并供奉着明德师太的遗像。

 

    永福庵

 

    地址:宝山区南陈路351弄2号

 

    电话:021-56139137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