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玉佛禅寺特意邀请到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做客觉群文化周,进行了人生讲坛第一场《佛教与科学》。
有别于直接阐述佛法义理的佛学讲座,觉群人生讲坛此次邀请到的对话嘉宾来自于不同领域,其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菩提书院导师济群法师、文化学者周国平、著名画家陈家泠、中医专家刁文鲳及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田沁鑫等。这些嘉宾将从不同角度探寻科学、艺术与佛学的关联,邀请对佛学或是文化感兴趣的听众体验一次不虚此行的文化之旅,这些“大咖”将带给听众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下午13时30分,潘宗光教授以科学家的深厚学养与宏阔视野,结合多年学修佛法的亲身经历,从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学的宇宙观、佛教与科学关系三方面,生动而客观地为大家阐述了他对佛教与科学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与体悟。
潘宗光教授首先从佛教的缘起观说起。通过苹果种子结出苹果、孟母三迁等例子,启发一切因缘所生的万事万物及一切现象都会随着“缘”的变化而改变,这即是佛教所谓的“无常”;一切“因缘”产生的万事万物也不能单独存在,一定受周边的环境所影响,此即佛教所谓的“无我”。除此之外,更需要理解佛陀教导的“空”。“空”作为宇宙的本体,没有确定的时间与空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没有大小的区别;“空”没有开始,亦没有终结,没有增加亦没有减少,不是有亦不是无。
因此,学佛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要从学问上、理论上多了解“空”、“无常”和“无我”;另一方面更要从修行上以“空”的无分别心、包容心及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透过修心养性来体证“空”性,从而慢慢开显本身已有的智慧和慈悲。
潘教授指出,佛教是从宗教及教育两个角度认识宇宙,而科学则是根据理论与实验了解宇宙。所以,佛教与科学是殊途同归的。但是,现代科学对整个宇宙的了解还有很漫长的路去探索。佛学作为一种古代东方智慧体系,一种来自古印度、古中国先人对于世界奥秘的解读,其蕴含的缘起性空、一切唯心造等理念,与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有着相当程度的共鸣。另外,他指出,有些人批评佛教不科学,其实是参不透佛陀的道理,亦不明白科学对宇宙的了解与佛理的关系,而做出的不客观批评。
潘宗光教授的演讲,生动活泼,逻辑清晰,反响热烈。因提问的听众太多,时间一再延长,听众仍意犹未尽,在讲座结束后围绕着潘教授请教,并希望潘教授以后能再次讲法弘道。
潘教授投身大学教育40载,2009年1月荣休前,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长达18年,亦曾为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及荣休校长。潘教授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及一级荣誉理学士深造学位。其后,亦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高级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及南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09年获香港理工大学颁授荣誉人文博士学位。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