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四众平台 > 解疑释惑 >

“贪嗔痴”三毒中的“嗔”到底指什么?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6-07-01

 

    “嗔”是什么?并非只有发脾气才是嗔心,“嗔”是对“逆境”的执着。

 

    我们经历过很多逆境,尤其是上过学或正在上学的人,如果读书不太顺,感觉天天都是逆境,天天执着。不太欢喜,不太顺心,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不愉悦的心理过程使处境成为“逆境”。逆境产生后,不喜欢它,想排除它,又排不掉,可还是想排除,又排除不了……这就是执着。这种对逆境的执着就是嗔心。

 

    对照自己,人的嗔心实在是太容易生起。很多人立下了宏图大志,努力过程中咬牙切齿,捶胸顿足,以为那是伟大的抱负,但心中这种执着与不适意的过程,依然是嗔心。

 

    嗔心中的问题太大了,平日不是嗔心的时候太少了。

 

    比如现代家庭的夫妻冷战,冷战过程中的心全部是嗔心。不管说话大声还是小声,不管行动报复还是不报复,心都是一样的,一直将这种生活氛围当成逆境来执着。自己觉得是逆境,对方也觉得是逆境,彼此都不放过,相持到底……

 

    总而言之,都在“嗔”的状态中向下延续。心中有跳出的欲望,行为上却已安排了一场冷战,尊严要求自己必须得“坚持”下去。冷战是让人丧失功德最为严重的心理行为,对心态最为不利。

 

    如果对于“忍耐一件事的意义”进行思考——即便有人做错了事,思考“该忍还是不该忍”的过程也全是嗔心。

 

    打个相近的比方。有人曾纠结:“佛教非常好啊!我反复学习、思考很长时间后,觉得自己也适合出家,也没什么负担。我该出家还是不该出家呢?”其实,当你还在想该不该出家,恐怕已不可能出家。你也不用再想这个问题了。

 

    嗔心在人的心性中也有同样性质:如果还在考虑“该忍还是不该忍”,那已经是嗔心,已经是在执着逆境了。认为“应该嗔恨他”,“应该讨厌他”,心中想着“要报复他”,对这些想法产生执着,认为想法是合理的,并且越想越来劲……“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这一判断也是嗔心的现行。

 

    应以正思维遮止对于逆境的执着。若问:“连执着逆境都是嗔心,那立志做一件事情,遭遇的困难都是逆境,咬牙切齿,发挥钉子精神,一定要挺过去。这种考虑都算嗔心吗?”确实是,这些都是轻重不同的嗔心。

 

    那怎样考虑才是对的呢?离开“嗔”的考虑是对的。

 

    如何考虑才能离开嗔心呢?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是有道理的,它让人不要处于嗔心的范畴之内。君子与小人之分别就表现在对一件事,即便是正确的决策,是用什么心去保持这种决策成果。我们的用心,不要将它处理成逆境,总想着这不合适、那会担心,这也放不下、那也丢不开,这就成“小人常戚戚”了。我们要用“君子坦荡荡”的方式。

 

    “尽人力、听天命”,这是现代人修行的智慧。将理论上可运用的环节都用进去了,事情的成败就不是我们应该天天牵挂的了,这样不就“坦荡荡”了吗?选自《三宝论·法宝论》。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