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颢
儿童教育是全社会都在关心的大事。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其最基本的区别有两种:一种是灌输式的,一般以目前中国式的教育为典型;另一种是启发诱导式的,一般以美式教育为代表。我们这一代,乃至我们的前辈,大多是在前一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我在对儿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开始也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那种教育方式。后来,发现有点不对路,逐渐认识到后一种类型的教育似乎更有效、更合理些。
儿子喜欢看书,也好提问题。起初,我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都尽可能地予以详细解答,还唯恐有什么遗漏。但时间一长,我发现儿子好像失去了自己思想的能力,对我有一种依赖性。有些问题,以小孩当时所具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是完全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但却依然等着我给他下决定提供答案。一个原本还蛮聪明灵活的孩子,怎么却变得反应迟钝、思想懒惰了呢?于是我觉得那种事无巨细地加以指示、有问必答式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开始检讨以前所习惯的那套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不足。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知识是基础,聚沙成塔,百丈高楼平地起,当然是知识越多越好。这是通常的看法,但却不一定是合理的认识。知识丰富固然是好事,但知识决非万能,有时它还会带来麻烦。人类已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知识日积月累、日新月异,各类知识之间,往往互相抵牾,如无主见,无抉择能力,就会有知识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甚至会被窒息憋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佛家讲的“所知障”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且生命的意义也不会在于知识,知识无限,生命有限,故庄子认为“以有涯追无涯”是不可取的。
然而,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语),对此世人都不会否认。问题在于如何去实现它。这就涉及到有关的理念和方法了。而其核心就在于究竟是授之以鱼呢,还是授之以渔?问题引到了这一步,大概世人都会选择后者吧。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开发生命智慧的好经验,有一则禅宗故事可资我们参考。
香严和尚非常聪明,读了很多书,有一次禅宗大师沩山和尚问他:“听说你知识丰富,问一答十,问十答百,那我现在问你,在父母未生之时,你是什么?请说一句看看。”香严经此一问,竟茫然不知所答,回到自己的寮房里翻拣平日所读的经书,却没有一句能对得上。遂叹喟:“画饼不能充饥。”于是乞求沩山指点说破,沩山道:“我是我的,你是你的。我若是现在告诉你,以后将遭你的骂。”香严无奈,只得继续到处云游参访。有一次他在除草的时候,无意将一块瓦片抛打在竹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一下子把他给震醒了,那久久缠绕在他心头的谜团、困惑全部都云消雾散。我就是我,原来是什么,现在还是什么,本是如此——他真的开悟了。于是香严马上沐浴焚香,朝着沩山所住的方向跪拜礼谢说:“和尚慈悲,大恩大德胜似父母,幸好您当时未将答案直接告诉我,否则哪有我今天的开悟呀!”
故事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思想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知识只是小道,有真知实解,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才真正受用。一味地灌输、死记硬背肯定没用。学道如此,培养孩子也同样如此。孩子终究是要独立的,且莫为孩子包揽一切,包打天下。
好为人师,乃常人都有的通病。人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行,比别人高。贡高我慢,佛家认为这是人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缺点。这个判断有道理,人都有过于自大的一面,尤其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人更会不知不觉地犯这个毛病。教育孩子,固然是大人的责任,但我们首先应该给孩子留下思想的空间,让他自己摸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他的创造性。否则,他以后将怎样去面对那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呢?孩子总是要慢慢长大、独立成人的。越俎代疱,是对孩子个性的扼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现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从本质上透出对孩子的不尊重、不信任和不平等。你把所有的疑问都给孩子解决了,这看似慈爱,其实是伤害。且不说大人们的有些观点是否完全合理正确,即使是正确的答案,如果孩子的头脑中塞满现成的答案,他再也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现在饭吃惯了,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永远是一片空白,怎么还可能健康发展,独立成人呢!其实,我们都曾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我认为,如果我们还不改变现在那种教育模式,还是这样继续糟蹋儿童的心智的话,总有一天也会遭孩子骂的!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