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朝鲁
在人类文明史上,佛教曾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协调、和谐、统一所结下的丰硕成果,至今仍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东方传统文化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佛法,对人类文明新纪元的开创,对解决人类自身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吴立民:《略谈佛法在解决人类自身问题上的作用》,《法音》1995年第6期)佛教的基本教理有“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佛教主张依经、律、论三藏去修持戒、定、慧三学,使人们最终除去烦恼,得到成佛的目的。当今社会为佛教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社会需要佛教,时代呼唤着佛教,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为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机。抓住机遇,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佛教的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崇高使命。为此,探讨人类文明与佛教道德,继承和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挥和展现佛教的积极因素,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人类社会经过了漫长的野蛮蒙昧时期,才逐渐进入了文明时代。19世纪美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摩尔根经过长期研究,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大时期,又把每个时代分成三个发展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是以技术发明为基础的。他认为,技术的发明与文化的进化模式相互联系(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革命导师恩格斯引证了摩尔根的不朽著作《古代社会》的材料,并赞同这一历史分期法。他说:“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想给人类的史前史建立一个确定的系统的人;他所提出的分期法,在没有大量增加的资料认为需要改变以前,无疑依旧是有效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蒙昧时代,人类从最原始的生活开始,制造了石器、弓箭、手工织物,并发明了火的用途。野蛮时代,人类逐步制造了铁器、陶器,有了植物种植、动物饲养、木造房屋,婚姻家庭制度也进展到对偶婚时代。以上两个时代,都是人类史前各文化阶段。而通过野蛮时代的各级阶段,民族制度的解体,随之出现了人类的文明时代。文明时代开始了有记载的历史,开始巩固并加强了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发生的各次分工。人类有了文字,人类的文化便依照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跨步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三个主要时代,是以人类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和改造能力为标志的。蒙昧时代是未开化、没文化、以采取现实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与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劳动,以增加天然产物。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也是人类的审美意识真正开始形成的时期。
文明的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明的发展也没有统一的模式。“‘文明’一词英文为Civilization,史学界一般用文明一词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国家组织的阶段。而现代对文明一词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泛指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的行为活动。”(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伴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更新,人类的文明史经过了原始社会的文明、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文明的发展过程,正是人类摆脱蒙昧与野蛮的状态逐渐向文明前进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
文明,一般是相对于野蛮、愚昧、落后与丑恶而言的,是有文化、有教养的美的象征。“人类文明的程度是以脱离开动物界的程度为标志的。物质文明愈高,表现人类依赖自然的程度愈小,控制自然的能力愈强,在自然面前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愈高,即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脱离开动物式的野蛮状态愈远。它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水平,物质财富和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夏放:《美学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文明,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身的主观世界,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随之而发展的积极成果,其明显表现是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的发达,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人们的主观世界的改造,则包括其认识和能力的发展与改造,其情操、意志和美的感情的发展与改造等。精神文明受物质文明的制约,但是精神文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它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1979年,党中央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的论断。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根据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科学地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深刻地总结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重大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和全面部署。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可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地位。
二
佛教道德中许多闪光点,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加以弘扬的。五戒、十善就是佛门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每条都有正反两个不同的侧面,不该做的做了是犯戒,该做的不做也是犯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基本的律条。十善则是五戒的展开,从思想、语言、行为三方面止十恶而行十善。行为方面有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有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思想方面有意不贪、不嗔、不痴等。五戒侧重于止恶,十善侧重于行善。扩而言之,凡是有利于社会公益的事,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去做,毫不懈怠。对此梦参法师指出,佛教的五戒十善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它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论从治理犯罪的社会根源,还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来说,都离不开五戒十善的内容。佛陀曾经说:一个人行十善,则一人得清凉;一家行十善,则一家得安乐;一国行十善,则一国得安定;世界行十善,则世界得太平。”要社会和平,先征服自己的贪嗔痴,并不是向外用贪嗔痴来征服任何人、任何国家和世界。只要人类一天想要征服别人,人间就一天不会安宁,不会和平,没有快乐。佛陀深刻指出:“战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快乐而和平的。”如此,国家就强盛,人民就会安乐自由,生活在快乐、和谐、平安的社会。正如妙华法师说的:“佛教主张发扬人的智性,从内心深处平息‘贪、嗔、痴’,外现为平和、和善的人身修为。从平和到和平虽然只是二个字的转换,却提示了佛教向上向善的人生指向。”(妙华:《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中国宗教》2002年第2期)
佛教道德的总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门诸恶莫作的戒律是法,众善奉行的信条是德。两者相辅相成,综合治理,用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德来提高人们的素质,双管齐下,缺一不可。果戒法师说:“佛教徒在当前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人所共知,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属于传统道德的延续,但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没有一个确切的衡量标准。各个阶级从来都以本阶级的利益为标准。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就是他们这个阶级的道德标准。就是说,以阶级利益为道德的总坐标,政治、文化、法律、社会道德等,只不过是这个总坐标上的一个系数。而佛教的道德,则是人类社会的公德。如果‘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能在社会普及,人人奉持,那么,对全人类的精神文明所起到升华和改造的作用,将是难以估计的。因此,有人说,整个佛教思想就是一座道德法庭,这话是不过分的。”“五戒”、“十善”我们已经谈过了,这里谈的“四摄”、“六度”是指佛教徒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四摄是团结群众,开展工作的方法;六度是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精神。可见,对道德言行严加规范,佛门教规高瞻远瞩,实为睿智明哲之举。
积德行善,提倡为人民服务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这是一种意念和意志的表现,是一种善有善报。而意念本身是有物质能量的,恶的意念可以伤人、害人,善的意念可以助人、救人。这为“恶召灾、善得福”的格言,赋予了现实的物质力量和效果。妙华法师说:“慈善之举能给人以快乐,悲悯之心能解除他人的痛苦。”在个人主义泛滥、拜金主义流行,崇高境界消退、理想主义丧失,社会腐败、人性堕落、道德沦丧、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人们追求享乐和实利、沉溺于低俗之举,价值观念混乱、“道德完善”和“人格完美”的观念开始动摇的严酷现实面前,佛法福慧,利乐并重,改恶从善,趋吉避凶,转染成净,唤醒人们反省人生,淡薄人欲和物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而有效地制止凶杀、战争、劫盗、欺诈、贪污、酗酒、吸毒等恶行,净化身心,完善人格。陈兵先生说得好“学佛修行,实质上即是自塑合理、理想、完善的人格。太虚大师以‘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一偈来表达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对他所倡导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宗旨的集中概括。此偈意谓成佛之最高理想的实现,须从完善人格做起,学佛,即是完善人格”。(陈兵:《学佛修行 自塑人格》,《佛教文化》2002年第1期)释迦牟尼佛一生引导人们趋向道德的解脱生活,所以学佛要先学做人。其实成佛的基础,在于人格的完成。我们应当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培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情怀,消除嗔恨、斗争、嫉妒、欺诈、占有欲,改造自己的整个人格结构,从而使行为符合自己所处社会和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塑造完善的人格形象。
总之,现实生活具有社会财富而不断改善和变化。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矛盾,譬如暴力、犯罪、剥削、道德堕落,特别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它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佛教有许多有益的成份,如佛教对于消除社会中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是很有帮助的,对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重视,对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很有益处。越来越多的人体察到佛教对社会的效益,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辅助作用,已引起重视,正在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张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