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主页 > 四众平台 > 心灵沟通 >

念珠在念不在珠

来源:上海佛教网  时间:2015-11-26


 

 

    佛教的念珠,是重在对自己心念的观察、发现、改正和迁善,其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于内心,而不只是戴一串珠子了事。
 
    如今人们戴的手串,与佛教有很大的渊源,许多人看见手串,就会想起佛教来。佛教中虽不简单称为“手串”,而是有“念珠”、“数珠”、“佛珠”等称谓,但如今佩戴手串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时尚,佛教想必也不会对此有何异议。
 
    念珠在佛的教导中,有许多重要的功用,对于一位究明佛理的修行者或者学者而言,念珠并不只是简单的一种装饰。总体上可以这么说,念珠的功用,应该更多是用于提醒自心,如果只是作为外在装饰以显示自己的某种虚荣,甚至许多人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引经据典、曲解歪说,这些都应该不是佛教的本意。
 
    关于念珠的由来、功用、佩戴方式以及使用方法,已经有许多专家写了许多文章,做了许多说明,笔者不再赘述。倒是佛教中的许多关于念珠的故事,颇为有趣,这里就介绍几则推荐给读者们吧。
 
    南怀瑾讲的念珠故事
 
    南怀瑾先生也在一篇文章中讲过一个念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也是文殊师利菩萨。
 
    据说文殊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度众生的时候,遇到了一阐提。所谓“一阐提”,就是非常顽固的,极难度化、极难成佛的人。这一类人要到无量劫以后,才能发觉悟心、才能成佛。可是文殊菩萨是个急性子,等不到无量劫以后再来度这些众生,于是文殊菩萨手中宝剑出鞘,“咔、咔、咔、咔”,这些一阐提的头就掉了一地。
 
    掉了以后怎么办呢?文殊菩萨就把这些一阐提的脑袋用绳子串起来,给他身边的阿罗汉每人发一串。阿罗汉拿在手里边就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就把这些一阐提的佛性给唤醒了,不需要等到无量劫以后他才发心,才成佛。也就是说文殊菩萨今天杀了这些一阐提,阿罗汉拿着他们的头念佛,他们下一世投胎以后,菩提种子马上就萌发了。
 
    文殊菩萨替极难成佛的一阐提着急,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了,这就是念珠的来历!佛教里有些阿罗汉成圣以后,不出来度众生,他手里拿着念珠不停地念。意思是说大地的众生好比是一阐提,我虽然不出去有形有相地度众生,但在这山上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加持一阐提,也是在度众生。
 
    南怀瑾先生这个故事里的一阐提,也可以理解成顽固之极的习气,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其实也是这样的一阐提,尘垢重重,极其冥顽不灵,诡计多端,不受教化,因此需要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宝剑一挥,把它的头颅直接砍下来才行。
 
    念珠在念不在珠
 
    佛教有一整套完善的架构和传承,因此许多人都把佛教理解为一种宗教。这种理解无可厚非,从外在的表现来看,佛教也的确可以冠以宗教之名。但是依据笔者的浅见,佛教是先有道理后有宗教的,而不是先有宗教然后站在这种“宗教”的立场上来讲道理。佛教是佛的教育,有它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根据这个看法所形成的修学的方法和次第。
 
    如今盛行的手串,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其原型就是佛教的念珠,然而手串本身未必就与佛教有什么关联。手串可以只是工艺品,不一定非要牵扯到佛教中来。正如上文许多故事所讲的,佛教的念珠,是重在对自己心念的观察、发现、改正和迁善,其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于内心,而不只是戴一串珠子了事。
 
    据说佛教最初并没有使用念珠,最初的佛教甚至连佛像都是没有的。最早有念珠的记载约是二世纪,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开始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刻上念珠。佛经中虽有念珠的经典和记载,但念珠不是佛教所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中亦无念珠,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除了上文介绍的《佛说木槵子经》《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外,还有《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许多佛典,其主要目的都在于讲述持珠念三宝的功德。
 

 

(责任编辑:张国铭)

热点推荐
·感念佛恩 慈悲济世 青龙古寺腊八施粥慈善进行时 [2018-02-24]
·上海宝山寺腊八节感恩施粥暨上供法会圆满 [2018-02-24]
·世界佛教弘法协会慧明会长一行访问缅甸圆满 [2018-02-24]
·2017大摩尼宝乐捐活动圆满 [2018-02-24]
·上海静安寺举行2018年新年祈福撞钟法会 [2018-02-24]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祝福上海——2018上海社会各界迎新年慈善晚 [2018-02-24]
 上海佛教网 沪ICP备11045921号
技术支持:菩萨在线
Copyright [@] 2011-2018 上海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