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易明教授在第三届黄梅禅宗文化论坛上演讲(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静)
三、生活禅影响学修生活的作用机制简论
生活禅并不是纯粹的宗教,也不仅仅是一种诠释世间的哲学体系。在其中所展现的宗教风格,哲学风范,无非是佛教信徒和社会各界人士精神调适与心理慰藉之功能性体现。依照前述净慧长老之所以重视王雷泉教授所提出的“佛教要现代化是为化现代”命题,其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这一命题为“生活禅”的成立、发展和流布建构了充分的理由。
事实上,包括佛教在内的所有影响巨大的世界性传统宗教,都面临着“现代化”的课题,此乃是基于显而易见的事实,即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遭遇的生存环境,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是任何一个信息化时代之前的人们所从未遭遇过的,因此,其在物质诉求充分丰富多彩之际,所遭遇的精神世界虚脱、困乏的两难境遇,为所有的宗教提出了舒缓人类精神压力,对治社会心态扭曲,直面当下人类现状的严峻课题,只有对人类社会现状、对族群生存现状的深刻洞察,对人们精神世界病灶的深切体验,佛教方能具有正确的、准确的现代化方向,这种“佛教要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佛教对现代社会的适应,与当代人类根机的契合;由此,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宗教要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保持其鲜活而隽永的生命力,就必须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信仰的力量,扮演人们精神生活和信仰诉求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如果佛教如继续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则无疑会与现代社会相脱节,无法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具有其独特性的一系列精神困惑、生存悖论,为此,将直接面对被边缘化、蜕变为人类精神信仰遗产的命运;诚然,佛教的现代化并非盲目的随波逐流,更非标新立异的追赶时尚,而是要以佛教所固有的“不变随缘”的原则,既要在弘法的形式、修学的内容和形态、义理诠释的视角和契入点等方面紧扣并适应时代的习惯、人们的关注面、以及现代科学的进步,把握现代人类社会的脉搏,适应现代人类生活现实。同时,又要始终恪守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所应承担的信仰职责,发挥佛教化导现代人类精神价值,化解现代社会人文危机,化生现代族群健康、平和的精神境界,由此,佛教从“要现代化”的必然性,走向“化现代”的悬壶济世之自觉作为,化世导俗,祛迷觉悟,才是佛教不变的宗旨,不变的角色、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净慧长老所发微阐述与身体力行的“生活禅”,无疑是“佛教现代化”过程中的“化现代”典范。
“生活禅”在当代社会人群中的重要作用,即是如净慧长老以通俗之语言所揭示的那样:“管理好我们的心”。作为生活于当代社会中的芸芸众生,都无不熟悉与了解日趋完善、发达的各类管理学,从社会管理到企业管理,从市场管理到政府管理,从人才管理到交通管理,零零种种的管理学构成了现代管理学的庞大体系,深入和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人类社会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敏感的居于中枢地位的“心”,即人类认知世界、感觉世间与自身、具有丰富层次和多彩变异性的主体,却在道德伦理建设远远滞後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人生价值的确立与迟迟落後于人们生理发育的进程的当下,被严重地忽略了。当已经富裕到购买力令世界惊讶地步的国人,却仍然在为每天的餐桌上的安全担忧,不得已而发出“民以何食为天”之感叹之际;当已经发达到电脑手机高度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却滋生出国人对于各类讯息的信誉度的质疑,对各类无孔不入的诈骗侵权行为的防不胜防之时;当物质生活已经丰富到无须为衣食担忧,各种感官型的需求能得到尽情满足的时机,却莫名地彷徨于精神世界的无从着落,纠结于人生之价值安立理由的困惑。由此可见,物质的需求并非人类追求的唯一目标,物质的力量只能解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人类之所以为人,其要旨在于为自己的生存寻找满足充要条件的理由,为人生寻觅精神家园的所在。缺乏精神慰藉的人生是漂浮的人生。事实上,任何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社会病灶、个人纠结,都无非源自众生之“心”的躁动与不安。虽然其客观的缘由很多,可谓枚不胜举,但是一切外境内境无不随“心识”所转,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佛教从初祖达摩祖师开始,即关注到“心”之重要,其为二祖慧可禅师“安心”之机锋,源远流长,至今为诸多学佛者所回味琢磨,从中悟出其深刻而隽永的内涵。无怪乎禅宗另有一名为“佛心宗”。
净慧长老在其“管理好我们的心”之主题下,系统地阐述了禅宗对治众生之“心”的要义,其关键点即在于,充分调动大乘佛学义理的精微分析之成果,直指众生对自身“心”的管理,实际上是从规范好自身的身业、口业入手,达到对意业的有效调控。其中,意业的管理,就是众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依照佛理的要求,对自身“心”之调试。如果能将众生之“心”调试到“平常心”之状态,即对任何事物不抱执著、不予纠结的平静随缘状态,将一切境遇视作因缘流转中的“本分事”,不起烦恼纠结,不生执见,则其诸多由此而引发的精神性病灶,将得到有效的诊治。
但是,对于广大学佛者而言,禅宗祖师大德上述古道热肠之开示与引导,一般都能欣然接受,并愿意心悦诚服地予以效法。但又缘于其义理分析的精深,实际行持上 “管理”自身“心识”之次第与窍诀的笼统,故也无从真正在身口意三业上下功夫约束自身,心猿意马、心浮气粗甚至于心醉神迷的症结始终未能有效改观,久而久之,对佛学的修学功能,进而其所拥有的精神慰藉、心理调适机制丧失信心。为此,净慧长老在自身亲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前贤之经验,倡导从生活中的每一点、每一处、每一时做起,从日常入手,在行坐住卧中,在举手投足间,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以信仰的意念,提升自身对因果的信念,彰显良心的力量,发挥道德的能量,由此,在对待社会现实、处理人际联系,调整自然与人类、个人与社会、乃至于国与国、教与教、社团与社团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缘中,不仅以现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为指针,更以佛教所特有的业已调适好的健康心理状态,予以处置。依照净慧长老所倡导的“生活禅”之语言系统,即是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在现实的生活中,应当有如下的作为:
一是,以感恩的心境消除仇视:友好善意地面对父母、众生、国家、三宝,即佛教所一再提倡的上报下济之落实于自身的生活实际中的点点滴滴琐事之中;二是,以包容的心态对治排斥:宽容包涵地面对主张、诉求、利益、声音的不同,即以达摩祖师所倡导的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的践行于现实,在众生日常生活中以此四行去消弭矛盾、熔化误解,尊重正报与依报因缘,逐步克服国人一般所具备的过于现实的目标诉求和实用的利益追求、依照真理正法之要求,特别是佛陀所开示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而检点自身的身口意三业。三是,以分享的心情赢得和谐:在这纷繁的世间中,不同的因缘、机遇,相异的生存环境和诸多不同因素,早已将人们分成不同的阶层、群体,分享是一种沟通,即是以佛陀所主张的僧团之“六和敬”精神和“四摄”要求,去化解众生生活及社会活动之中所不可避免的各类摩擦,分享精神与物质的成果;其中重要的因素是,这种分享是一种出于和敬的共享,而非出于恩赐的施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同他善”与“自谦卑”是其要旨,也是其心理底色。如若不然,则无论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都会因带有功利性,交换性而失去赢得和谐的效果,也必将因戒、见、行的缺乏尊重,身、口、意的缺失慈和,而为自他双方徒增烦恼;四是,以结缘的心量成就和合:缘者,联系、条件下的存在也。这是一个人类共居的星球,是一个充满着诸多纷繁复杂和频繁交流、联系的娑婆世界,如果每一位众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以这种相互依存、互补融合的缘起意识看待大至器界、有情界、五蕴界,小至邻里、朋友、同事、上下级、有产无产阶层等等之间紧密的联系性,消弭人类所具有的“自我中心”之顽疾,则放眼世界、国家,群体之间,着眼个体之间的所谓是非纷争、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战火硝烟,都会在结缘之心量中,化解为和合、和平与和睦的诸善功德。依照佛法所言,我们每一位学佛者,都要检点自身,是否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与众生、社会、自然结了人缘、法缘、善缘、佛缘。这种结缘看似微不足道、点滴琐碎,但却将聚沙成塔,清净世间、堙没尘埃。
记得印度由灵性导师深刻指出: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不纠结是其要义,不执著是其关键。“生活禅”之指导众生于日常生活中的修持机制,通过其以感恩的心境消除仇视、以包容的心态对治排斥、以分享的心情赢得和谐、以结缘的心量成就和合,得到了契理契机、如法如仪的实践。
(责任编辑:张国铭)